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传奇将领军事教育战线展风华

——陈赓与“哈军工”的创建

作者:董雪娇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2-24 星期五

    陈赓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戎马、智勇双全,是功勋卓著的传奇战将。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非凡军事才能外,陈赓在高等军事技术教育领域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拉开了新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序幕。

奉调回国 受领建设军事院校重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危机重重的国际、周边安全形势,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迈进的战略决策。掌握先进的军事工程技术、培养专业的军事技术人才成为必要之举。抗美援朝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和技术的悬殊,使推进国防现代化以及培养大批军事技术干部的任务显得愈加紧迫。于是,建设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3月,经过周密的论证,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副总参谋长粟裕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毛泽东批示“同意”。 

 1952年3月18日,聂荣臻、粟裕《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部分)。 中央档案馆藏

    对于这所院校的创建人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过慎重考虑,选定了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1952年6月,陈赓接到调令回国,21日晚在中南海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汇报朝鲜战场情况。他特别谈道:我军的士气很旺盛,但要打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敌人,必须解决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毛泽东深以为是,也说道:“要是我们有了现代化武器装备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干部,把敌人赶出朝鲜是不成问题的。为了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我们必须抓紧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紧接着他就提到中央决定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并打算让陈赓担任院长兼政委。此刻,陈赓终于明白了中央紧急调他回国的原因,并郑重接受任务。7月11日,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命令,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从此,陈赓扛起了为新中国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大旗。

    中央军委选定陈赓主持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并不是偶然的。陈赓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是我军少有的曾与日军、法军、美军都有过交手记录的高级将领,亲历过现代化战争、见识过现代化技术装备的他,对发展军事科学技术深有体会。除此之外,陈赓从青年时代起就受过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后来还多次参与创建和领导我军各类军事学校。1934年,他被任命为中央苏区彭杨步兵学校校长;长征前夕,中央红军的四个军事学校合编为红军干部团,陈赓任团长;解放战争期间,他在战火纷飞的伏牛山东麓创办了豫陕鄂军政大学,兼任校长;第四兵团进驻昆明以后,陈赓又创办了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这些教育实践经历都为其创办“哈军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艰辛筹备 创办军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

    陈赓深知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对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明白办好一所大学比打赢一场战役更为复杂,受领任务后,便开始全力统筹、组织、协调学院筹建工作。

    1952年7月底,陈赓迎来了第一批苏联客人——学院的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及随行专家组。在听取意见后,陈赓与专家们一同考察了上海、大连、青岛等城市,最终将校址选定在哈尔滨。同时,确定这个学院要办成一所包括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5个军(兵)种的综合性学院。8月22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陈赓为主任。在筹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赓强调了学院所肩负的培养我军急需的军事技术工程师的重要任务,明确了学院的筹建时间和“军事工程学院”这个校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要在短时间内建成一所高水平军事技术院校,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陈赓按照“边建、边教、边学”的方针努力推进学院建设。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获得各方支持,在陈赓的建议下,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筹建“哈军工”联席会议,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央组织部、高等教育部、建筑工程部等有关部委、军委各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各军兵种司令员参加了会议。周恩来要求各部门慷慨支援“哈军工”建设,积极协助陈赓做好筹建工作,尽快把这所大学办起来,早出人才。陈赓在会上诚请得到大家的支持。

    白手起家创建学院,师资和房舍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旧中国科技基础薄弱,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很少。陈赓求教技术部门,列出相关领域教授名单,想方设法从各地抽调人才。当时很多单位不舍得放人,他便拿着名单去请周恩来总理批示。为支持陈赓办学,陈毅慷慨地将华东军区司令部的军事科学研究室整建制地划拨给陈赓,这份“厚礼”让求贤若渴的陈赓如获至宝。经过多方努力,在筹委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陈赓说,我们3个多月来最大的成绩就是请到了一大批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张述祖、梁守槃、唐铎、徐介藩等知名学者都位列其中。1953年4月25日,学院基建破土动工,陈赓铲下第一锹土。对于教学大楼的设计,陈赓提出要建中国古典式屋顶,同时倡导节约,不使用琉璃瓦和红漆柱。施工时,他不顾腿伤,常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屋脊设计也在陈赓的建议下,以“骑马军官”和各系的代表武器形象取代了传统屋脊上的仙人走兽,正脊两端的吻兽采用老虎形象以示军威,展现了典型的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当时,在学院住房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陈赓却把最好的楼房作为教授宿舍,他和院领导则住在小平房里。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训词(部分)。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筹备,9月1日,学院正式开学。阅兵式后,陈赓宣读了经毛泽东审定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简称《训词》)。《训词》规定了学院的办学宗旨,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从无到有 确立一整套科学实用办学理念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为完成《训词》中“迫切而光荣的任务”,陈赓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一整套科学先进、符合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实际的办学方略。

    为做好教学工作,学院党委专门制定了《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各军兵种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强调:“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保证,应成为各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主导思想推动下,“哈军工”形成了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学院原定在1953年9月1日上午举行开学典礼,陈赓考虑到学员上午都有课,为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受影响,特意将典礼时间改在了下午。

    陈赓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提倡尊师重道。老干部和老教授是“哈军工”建院的两大主体,各级行政领导由老干部担任,专业技术领导则由老教授担任。当时,院内许多老干部对于社会关系较为复杂的老教授在这个绝密级的军事单位备受尊重,有些偏见和不理解。为了凝聚这两股力量,陈赓提出了“两老办院”的工作思想。1952年12月,他在学院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既要承认‘长征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著名论断。陈赓说,我们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红军帽),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博士帽),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都是国家的宝贝,是建设国家的财富,要办好“哈军工”,完成好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要靠老干部,也要靠老教授,我们要坚持两老办院。在陈赓的大力倡导下,学院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激发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也奠定了全院团结育人、合力育人的基调。

    陈赓对办学理念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他还要求从严治校、建立良好校风,提倡教学科研并重,重视并亲自带头做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培养既精通技术、又忠于党的事业的又红又专的技术干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外国的办校经验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等。这些教育理念成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宝贵财富。

与时俱进 推动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

    陈赓在创办“哈军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国防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军事科技前沿,立足长远、不畏艰难,谋划和推动学院以及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军各兵种所需军事技术干部数量日益增加,只办一所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已不能满足国防需要。1959年11月,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了关于“哈军工”分建、改建的建议。12月底,中央军委办公会议采纳了陈赓的建议,并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为方针指导“哈军工”分建,将学院的炮兵、装甲兵、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工程学院,海军、空军各新建一所工程学院,军械科学研究所拨给炮兵建制。陈赓倡导的“哈军工”分建,不仅培育扶持了一批高水平军事技术学院的建立,也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军事技术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瞄准尖端、紧跟前沿的思想指引下,陈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发展新武器装备技术、建设新专业。1954年9月,陈赓随彭德怀率领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深受触动,回国后就考虑要着手培养原子弹、导弹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1957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学院空军工程系建立导弹专业,后成立导弹工程系,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后更名为“火箭工程系”)。1959年,海军工程系下设海军指挥仪与电子计算机科,后来成立电子计算机系,这也为日后国防科技大学“银河”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打下基础。1961年8月,学院又相继成立了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这些在陈赓倡导下创建的前沿尖端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起步储备了人才库。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陈赓放眼世界、抢占科技尖端的教育理念显得极为可贵。

    1960年11月8日,陈赓在病中执笔,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提出6条建议,包括抓思想、发挥老教授积极性、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改善教员学员生活、给教员学员充分的研究和学习时间等,饱含了他对学院发展的殷切期望,这也是陈赓写给学院党委的最后一封信。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病逝。

    70多年前,陈赓不畏艰难、勇担重任,成功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开创和引领了我国高等军事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名副其实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虽然几经变迁,“哈军工”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陈赓创建“哈军工”的峥嵘历程已深深铭刻在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史册上,不断激励着后人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勇毅前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2月24日 总第394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