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清末满汉合璧诏书里的玄机

作者:肖 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3-15 星期三

    在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珍藏着两份清代宣统元年(1909)的诏书,品相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可见,是辽阳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满汉合璧“誊黄”诏书。

清宣统元年(1909)十月,宣统帝为慈禧升祔太庙一事颁布的诏书。 辽宁省辽阳市档案馆藏

“誊黄”诏书并无玺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帝死在了荒凉的瀛台,走完了他备受冷落、孤苦至极的一生。国不可一日无君,慈禧随即选择年仅3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她则成为太皇太后。然而,就在光绪帝驾崩不到一天的时间,操纵晚清权柄近半个世纪的慈禧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宣统帝为慈禧上谥号及升祔太庙,先后颁布诏书以告天下,于是就有了辽阳市档案馆保存的这两份诏书。然而,这两份诏书均无玺印,不禁让人怀疑其真伪。

    清朝,诏书多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皇帝批阅后,再书于大幅染黄纸上,在中间或纸张接缝处钤盖“皇帝之宝”玺印。诏书用纸样式固定,四周有云龙纹饰。制作完成的诏书要送至皇城正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然后由礼部接诏,誊写或雕版印刷多份,是为“誊黄”或“拓黄”,再经驿道分送各地。辽阳市档案馆保存的这两份诏书就是送至各地的“誊黄”之一,落款日期按奉旨、奉诏之日书写。也就是说,诏书下到地方受诏者手里已经是“誊写”或“复印”的版本,因此没有玺印。

    这两份诏书的质地和样式完全一致,为横幅卷轴式,正文用汉、满两种文字竖排,右半部分为汉字,从右至左书写;左半部分为满文,从左至右书写。汉文墨笔楷书,满文飘逸流畅,汉、满文字互为依托,极具艺术观赏性。

    这两份诏书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表达对慈禧的尊崇;其二,总结慈禧一生的作为;其三,大赦天下。其中大赦的范围包括:对部分官员实行封赠、加级,革职、降级的官员官复原职,仍在议降、议罚的在京官员免除惩罚;允许流放边疆犯人的妻子和儿女回乡,减轻罪犯的刑罚;抚恤贫穷百姓;修葺全国祭祀庙宇和道路桥梁等。透过这两份诏书,后人可以了解晚清封赠制度的内容与大赦天下的范围。

大清皇后谥号之最

    这两份诏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宣统帝为慈禧所上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个谥号由其生前徽号和死后谥号相加而来。徽号,本是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上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称号。到了清代,凡遇国家盛大庆典,如皇帝亲政、大婚、册立皇后等,都要给皇帝、皇后、皇太后上徽号。慈禧的徽号就是这样一步步得来的。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去世,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同治帝尊其生母、贵妃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于同治元年(1862)为其上徽号“慈禧”;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因同治帝大婚,为慈禧上徽号“端佑”;次年二月,因同治帝亲政,为慈禧上徽号“康颐”。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同治帝生病,写下“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西太后“调护朕躬,无微不至,并荷慈怀曲体俯充,将内外各衙门章奏代为披览裁定,朕心实深欣感”,因此决定给两宫皇太后各加上徽号两字,但因不久后同治帝驾崩,上徽号仪式没能进行。到了光绪二年(1876)七月,两宫皇太后再次因新帝继位而授徽号,连同上次准备上的徽号,慈禧的徽号加了“昭豫庄诚”四字;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因光绪帝大婚,慈禧的徽号又加了“寿恭”二字;到了这一年三月,光绪帝亲政,慈禧的徽号再加“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因为慈禧的60岁大寿到了,所以其徽号又加上了“崇熙”二字。

    慈禧薨逝后,在为她定谥号时,宣统帝决定其原有的16字徽号不动,在徽号前加“孝钦”,按照大清惯例,皇后的谥号前都要加“孝”字,威仪悉备曰“钦”,即恩威并重之意,这是对她的评价;在徽号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号的最后三个字表示她的身份,是“显”的皇后(咸丰帝的谥号为“显”)。这个谥号基本达到了皇帝的规格,同时慈禧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谥号最长的皇后。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3月10日 总第3955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