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璧山军事档案汇编》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抗战档案中的璧山故事

作者:罗 杨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4-23 星期日

    璧山位于重庆西部,距市区37公里,为重庆西大门,扼守缙云山脉多处重要关口,历来为屯兵之地。全面抗战时期,璧山成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卫戍区,也是重要的抗战后方基地,为支援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璧山有2万多人从军抗日,800多人战死沙场;以一个农业小县,捐款捐物胜过一些大县;供应部队大批粮草,璧山人民忍饥挨饿;承织军需布,是抗战军服生产基地;先后有70多个机关、学校迁入,接纳外地民众6万余人;司法、卫生、农业等各种试验在这里展开,欲建成可供“外国友人”参观、全国效仿的抗战“模范县”。美国《LOOK》杂志于1944年5月2日以7页篇幅、15幅照片,专题报道了璧山人民在大后方的生产生活情形。

《抗战时期璧山军事档案汇编》(全三册)立体书影

    璧山区档案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抗战档案文献,全面记录了璧山人民支援抗战的艰辛历程,对开展抗战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将这些珍贵档案呈现给世人,璧山区档案馆经过3年努力,从馆藏档案中遴选抗战文献1000余页,影印出版《抗战时期璧山军事档案汇编》(全三册),其中绝大部分档案系首次面世,弥足珍贵。该书分为战争动员与支援、对敌防空、征工与军事建设、征兵与优待征属4个部分,每部分按时间排序,形成时间自1937年8月至1945年8月,全文影印,让读者从这些珍贵的档案中直观感受那段烽火历程。

战争动员与支援

    1938年,璧山县成立动员委员会,全县抗日组织及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乡镇也纷纷成立宣传队,抗战救国的呼声响彻县境。档案中有一份印发于1938年9月18日的《璧山县各界纪念“九一八”七周年暨举行扩大兵役宣传大会告民众书》,文中写道:“事实上证明了敌人的用心,凡足以毁我文明,亡我国家,灭我种族的残酷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所以我全国同胞,只有不惜任何牺牲,真正的国家总动员起来,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集中,坚(艰)苦的抗战,就是我们得到最后胜利的把握。”这份告民众书也是一份激情四溢的倡议书。

1938年9月18日,《璧山县各界纪念“九一八”七周年暨举行扩大兵役宣传大会告民众书》。

    在一份《璧山县县立大路小学为璧山县第三区“九一八”扩大兵役宣传周报告表》中,详细记录了1938年9月18日至24日,该校师生一周内宣传服兵役、募捐、慰问军属等活动内容。如9月21日的记录为:“午前七钟,集合高级男生四十余人,女生二十八人,分为五组,每组由教师二人率领……头戴斗笠、赤足草履,冒雨向接龙乡前进,于八点三刻到达……沿街宣传劝募,结果共募得法币四一二元、食米八升、杂粮二升七,合共慰问家属一二户……”由此观之,当时的民众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连小学生也身体力行,宣传募捐,为全面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敌防空

    1938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对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反复轰炸。璧山因紧邻重庆城区,亦进入日军对陪都实施“以炸迫降”的范围,遭受多次轰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据《四川省璧山县被敌机轰炸损失情形查报表》记载,仅1940年8月2日当天,璧山就遭遇36架日机轰炸“炸毁房屋五十一间,震坏房屋三十一间,炸伤居民五十七人,炸死四十人,炸毁桥梁二座,以及其他物资等,以当时之物价估计约值总数九十余万元左右”。这些档案资料是日本侵略者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铁证。

    此外,璧山上空还发生过3次空战,尤以1940年“九一三”大空战最为惨烈,我方36架战机与日本零式战机交战,我方飞机损毁13架,损伤11架,飞行员牺牲10名,伤8名。这是抗战以来我方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空战。

征工与军事建设

    1938年11月,重庆白市驿机场开建。修建这座当年最大的机场,完全是出于抗战需要。1938年5月1日,四川省政府电令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行署专员沈鹏会同航空站,负责机场的勘测修建任务。7月1日开始测量后,成立机场建筑委员会,沈鹏任主任,征地1900亩,从行署所辖各县征集民工2万余人,编成16个大队,破土初建。璧山县民工施工地段设计长度为7公里,而实际有9公里,多出许多土石方。民工们用血肉之躯,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条件下,以极其原始的工具参与施工,每日手挖肩扛,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3个月换工一次。据1938年1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查此次征工所自带被盖稻草,大率有限,因地铺湿气甚重,复际此霜露既降,寒气贬(砭)骨,老弱易罹疾病,见者寒心……伙食过劣,合十余日不得肉食,顿顿似此,长时工作,则枯肠素肚矣……”

1938年12月2日,璧山县民工总队副队长杜世铭关于改善修建白市驿机场的民工待遇等问题致璧山县县长的签呈(部分)。

    1939年6月,机场按设计已修筑完工,但经检查验收,还不能适应运输及作战需要。11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四川省政府又训令各县再出动民工扩建白市驿机场。由于当时应征壮丁和国民兵训练,各县劳力已极度匮乏,时至1940年2月,12个县进场民工仅3000人。因璧山民工表现不凡,机场工程当局将其他县未完成的工程交给璧山县承担。至1942年1月,白市驿机场扩建工程结束,璧山县共出动民工1.89万人次,挖运土石方115万余方。其间,民工们伤病无数,仍坚持到机场最后一期工程完工,其顽强的奋斗精神,可歌可泣。

征兵与优待征属

    璧山因驻扎、集训、过境出川作战的部队多,有就地征募训练之便,征兵任务较重,但璧山县壮丁征募每年都能超额完成。1938年,璧山县总人口35万余人,按当年壮丁摊派比例应为326名,实际征兵1165人。随着前线战事加剧,伤亡日增,壮丁征募力度加大,1942年璧山县征兵竟达3868名。抗战期间,全县累计征兵23691人,占总人口的6.8%。据当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抗日阵亡抚恤通知统计,有843名璧山籍将士牺牲在抗日疆场。

    璧山民众对抗日英烈非常崇敬,将阵亡将士奉入忠烈祠。每逢七七事变纪念日,官方及民间都要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展慰问劳军活动。各乡镇纷纷成立兵役协会,设置优待组、慰劳组等机构,对抗日将士家属予以优待和抚恤。这一幕幕历史场景都记录在档案里。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些珍贵的档案不仅是璧山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历史印证,也是中华民族勠力同心、不屈不挠共同抗战的伟大壮举和光辉历程的缩影。时至今日,抗战的硝烟虽已远去,但通过档案,抗战的精神将永远流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21日 总第3973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