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春蚕丝里结乡愁

作者:李爱英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11 星期四

    四月末,草木以看得见的速度在成长,仁皇山脚下的枫杨树结出了一串串的“小元宝”,桑枝从嫩黄到墨绿,蒿菜花开遍了房前屋后……行走在静谧的村庄里,在几间二层小楼前见到挂着的数只蚕匾,恍若听到它们与路边的桑树对话。是啊,又到了养春蚕的季节了。

    什么是乡愁?对生于菱湖长于菱湖的人来说,乡愁就是那股春蚕丝,丝丝缕缕缠绕在心头。暮春时的村庄是静悄悄的,偶有孩童叫喊一声,一扇扇门缝里都会有人探出头来说:“嘘!蚕宝宝们正在睡觉呢。”

    水乡菱湖阡陌纵横,河流交错,舟楫穿梭,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世代种桑养蚕。在一年接一年的光阴里,蚕宝宝就是水乡人心中的福娃,润泽出每家每户的好日子。

    养蚕这件事,在农家是极具仪式感的。不论屋大屋小,家家户户都会有一间“蚕房”,先消毒、糊窗缝、挂上隔温的草帘,再把竹匾一只只叠架起,在正中间的那只匾里放上一支鹅毛和两朵红绢花。待到蚕种子孵化出壳的那天,家里的女人也会在自己鬓角插上一枝蚕花,寓意着丰收吉祥。

    蚕宝宝爱吃、爱睡、怕闹、怕食物不洁,养蚕便如照料婴儿般,一切都是小心翼翼的。起初喂食,桑叶得切成细丝,一点点地撒开。喂3天,便到了“头眠”,蚕宝宝们仰了头开始入睡,待一两天后醒来,它们身上的“旧衣”已经脱去,接着又一刻不停地吃起来……紧接着,“二眠”“三眠”“四眠”如期而至。做完了4场好梦,蚕宝宝们就会被移居到“地铺”里。

    看着蚕宝宝们健康成长,养蚕人的心是甜的。他们一边忙着采桑喂养,一边准备着由稻草结成的“茧山”,无数次想象着丰收的样子。在喂养了近一个月后,肥嘟嘟的蚕宝宝喜滋滋地爬上一排排由稻草扎成的“茧山”,开始吐丝作茧。待到茧子白透,村庄里不论大人小孩都会到自家门前“回山”(摘茧),也相互比较着收成。秤茧子的量词,不是斤,而用“担”,有着农家独有的厚重感。待茧子装成筐后,几家男人会合伙摇了船去茧站卖茧。剩下一些长得不怎么标致的,过了几日加碱烧开,家里女人会把它们一缕一缕剥成丝绵,做成丝绵袄或丝绵被,就像把春天贴到身上,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寒冬。

    对小孩儿来说,养春蚕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家里大人在卖完茧子后带回家的几袋杏仁饼或腰子饼。江南水乡的日子,如小孩儿嘴里的甜饼,那抹幸福也像春蚕丝一样绵长。

    在浙江湖州,从事种桑、养蚕、缫丝和织绸活动的历史距今已有4700多年。时光穿梭千年,技艺传承至今。新时代,曾经的传统家庭蚕农开始“转型升级”,以丝为“源”,江南水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丝路”。

    码几行文字,说一个创新丝路梦,抚慰一段儿时的乡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8日 总第398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