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开启工业化梦想 奠定工业化基础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作者:王伟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12 星期五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人主持编制,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速国家建设 勾勒工业蓝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体系极不完备,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在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确立了国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当时,由于我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占比不到国民经济的10%,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且相关工业人才匮乏。如何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加速国家的经济建设,党中央于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中央决定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2年12月,党中央在《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赴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实际上,早在1951年2月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就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构想,并责成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着手编制“一五”计划。1951年初,根据周恩来的提议,党中央决定成立由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1952年7月,中财委试编出《1953年至1957年计划轮廓(草案)》。这一草案虽然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计划轮廓,提出的计划指标还略显过高,但它为以后修订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建设心里是没有底的,只能向最早实行计划经济并取得显著成绩的苏联学习经验,希望得到帮助。

    8月,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赶赴苏联。在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周恩来、陈云两次拜会斯大林并专门请教“一五”计划的问题。斯大林对“一五”计划谈了一些原则性意见,周恩来等人对他提出的意见非常重视,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9月中旬,周恩来和陈云回国后,李富春等代表团成员则继续留在苏联,与有关部门广泛接触,征求意见,同时商讨苏联援助中国的具体项目。

    12月,党中央分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情况并结合实际对编制“一五”计划作出原则指示:一是要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二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国家重点建设中去;三是要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四是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计划能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党中央的这些指示,在后来的计划编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1953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党中央要求,按照“计划指标应留有余地”的精神,进一步下调了原计划中的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并在计划中强调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这些重大修改对后来计划编制工作的最终完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4年2月,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组长的8人工作小组,专门负责编制“一五”计划纲要草案。在陈云的主持下,小组成员不断对“一五”计划纲要草案进行审议,逐章逐节地展开讨论和修改,并于4月初编制完成“一五”计划纲要初稿。6月30日,陈云就“一五”计划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之后,他们又根据中央精神对计划编制稿进行多次修改。

1955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修改稿)》封面。

    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5日、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30日,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至此,编制“一五”计划的工作圆满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图表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改变不合理布局

    “一五”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 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按照上述指导方针,“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来说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在编制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反复论证,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因为我国重工业相对来说基础过于薄弱;二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内地安排的基本建设占全国投资额的一半左右。在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53%分布在内地,这对改变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原来将经济增长的指标定得偏高,后来经过反复测算,作了必要调整,主要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国力相适应,量力而行;四是注意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协调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实际施工的有150个,其中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工的有146个。150个施工项目包括军事工业企业44个、冶金工业企业20个、化学工业企业7个、机械加工企业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156个重点项目的开展实施,建成以鞍山、武汉、包头三个大型钢铁综合企业为核心的多个重要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重型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及武汉长江大桥等重点交通工程。围绕这些重要企业,我国陆续兴建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形成规模巨大的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都、长春汽车城、沈阳飞机城、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加工城等,初步建起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体系,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说,自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还从没有过这样迅速、集中、全面、系统的工业化行动。

积累建设经验 增进人民福祉

    1954年6月,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拼搏努力下,“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工业化建设捷报频传。从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出厂,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开始修建……五年时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让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1957年12月7日,李富春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题为“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李富春说,依靠全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努力,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和超额完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不但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具体来说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成就之一: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汽车、发电设备、飞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电解铝、精密仪表、无缝钢管、塑料、合金钢、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门类不全的状况,提高了基础工业的发展水平。

    成就之二:工业发展,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原煤产量1.3亿吨,发电量193亿度。钢产量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

    成就之三: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近3万公里。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1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先后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成就之四:农业生产,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537亿元,耕地面积已近16.8亿亩。五年内,全国共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

    成就之五:民生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达到637元,农民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3.1倍。此外,科教文卫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成就之六: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得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所占比重由1.5%提高到56%等。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2日 总第398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