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珍档秘闻

吉祥“如意”难如意

——清代如意二三事

作者:李 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15 星期一

    如意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吉祥用品,最初是前端类似手形的爪杖,被用作背部搔痒的工具,也就是俗称的“不求人”。后来,如意逐渐从实用工具演变为带有吉祥寓意的工艺品。到了清代,如意更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并成为宫廷中的重要陈设,常摆放于宝座、卧榻、案头等处。每逢重大节庆,如意既是臣下进献皇室的常见礼物,亦是皇帝对臣下的重要赏物。然而,清代档案里记载的如意也并非都与喜事相关,有的甚至成为“引火烧身”的主要原因。

进献表功被定罪

    清代皇帝对如意的喜爱,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在乾隆御制诗中,有《咏白玉如意》《咏檀玉如意》《竹柄玉如意》等多首专为如意而作的诗文。此外,在画师们绘制的《弘历雪景行乐图轴》《弘历古装除夕行乐图轴》《弘历古装元宵行乐图轴》等作品中,乾隆帝也皆手持如意,可见其对如意的钟爱程度。作为乾隆帝的宠臣,和珅自然知道乾隆帝的这一喜好,所以经常进献各种名贵如意,深得乾隆帝的欢心。

乾隆帝御题和珅隶书青玉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日,乾隆帝按照其“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的想法,将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立为皇太子。按照雍正时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皇太子人选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机密,原不应有第二个人知道,但和珅却提前得知了这个信息。为了让自家的荣华富贵能够延续下去,和珅在九月初二日拜见了颙琰,并敬献了一柄如意。和珅虽然没有明说,但如意只在重要节庆递送,提前一天给当时还是亲王的颙琰送如意,摆明了是向这个皇位继承人提前报信。经常给乾隆帝送如意的和珅,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暗示其在确定皇太子人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颙琰能够记住他的“拥戴”之功。

    不料,和珅的刻意讨好,颙琰并不买账。在他心中,和珅的行为不仅不是对自己的拥戴,反而是严重泄露机密,甚至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毕竟,传位之事归根结底是其父乾隆帝决定的,而和珅提前敬献如意这一举动让人感到“迷惑”。嘉庆帝即位后,碍于太上皇的情面,一直隐忍着对和珅的厌恶。嘉庆四年(1799)正月,在乾隆帝驾崩后的第一时间,嘉庆帝就将和珅革职查办并赐死。在公布的众多罪名中,第一条就是“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可能和珅也未想到,早已送顺手的如意最后竟会成为他的一大罪状。

清嘉庆四年(1799)正月十一日,关于和珅敬献如意罪状的上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不合规制受惩处

    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嘉庆帝得到了皇长孙诞生的奏报。此事令其格外欣喜,他认为这是皇室枝繁叶茂的吉祥之兆。大臣们得知后,纷纷向其进献如意贺喜。最初,嘉庆帝沉浸在“抱孙子”的喜悦之中,不但没有明确拒绝大臣们的进献,还分别回赏了如意,以此表示领受大家的好意。随之,他思量后意识到,皇长孙诞生虽然值得庆贺,却达不到可以进献如意的程度。为此,他又专门下旨:“将来凡遇诞生皇子皇孙,诸王公大臣均不准呈递如意,违者治罪。”

    显然,大臣们不但没有领会嘉庆帝的真意,为庆贺皇长孙诞生进献如意之风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一些不具备进献资格的大臣也参与其中。因此,嘉庆帝决定要查办一个典型来刹住这股不正之风,而这个正好撞到“枪口”上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广东学政胡长龄。作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状元,官居三品的胡长龄虽然有呈递奏折的资格,但并不能进献如意,而他却与将军、总督、副都统等一起上奏折呈递了如意。嘉庆帝认为胡长龄的这一行为不合规制,要求吏部严肃惩处。

    管理吏部事务的大学士庆桂不敢怠慢,迅速回奏:按照律例,胡长龄应当按照官员违反禁令论处,“笞五十并且罚俸九个月”,考虑到其有6次奖励记录,按照惯例可以销去记录来抵销处罚,但由于此案是嘉庆帝交办的,是否能够进行抵销,需要听候皇帝决断。嘉庆帝为了以儆效尤,下旨将胡长龄罚俸9个月,不准用其奖励记录来抵销。这次惩处也让朝野上下看到,即便进献如意是好意,不得其时也会被罚,万事以讲规矩为要,切不可乱为。

捕风捉影遭降级

    道光十三年(1833)七月,御史赵敦诗的一份奏折引起了皇帝的警觉。赵敦诗在奏折中说,现在各个衙门中,经常有向主管官员递送如意作为生日礼物的事,主管官员即便秉持公心,但碍于情面也不方便驳斥,长此下去,官场风气堪忧。向来注重节俭的道光帝对这个奏报非常重视,认为主管官员不能严厉制止,下属官员不能保持气节,说明吏治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且赵敦诗言之凿凿,肯定是掌握了具体的人和事,于是,要求他据实陈奏,不得有丝毫隐瞒。

    赵敦诗回奏说,道光十一年(1831)三月,他曾在户部见到有个卖玉器的人拿着几柄如意售卖,称是户部尚书禧恩要过生日,有下属官员想买如意送寿礼;五月时,又见到这个人售卖如意,打听后得知是户部侍郎李宗昉之父要过生日,很多下属官员要登门送如意敬贺,但是禧恩和李宗昉是否确实收受了如意,他并不清楚,也不知道是谁买了如意,只是听说户部郎中珠澜、户部候补郎中黄立诚可能送过如意。道光帝立刻让禧恩、李宗昉说明情况,同时让步军统领衙门去查找那个卖如意的人。

    禧恩、李宗昉相继回奏,都一口否认曾经收受过下属送的如意。售卖如意的人也很快被找到,其招供时说,自己确实曾在户部售卖过如意,赵敦诗向他询问时,就随口说了句“禧恩要过生日”,并且珠澜、黄立诚也没有从他那里买过如意。道光帝感到很奇怪,户部人员众多,为什么只点出了珠澜、黄立诚两个人呢?原来,赵敦诗曾见到珠澜与卖玉器的人谈论如意,又听到黄立诚曾买过如意,至于李宗昉之父过生日的事,也是道听途说,都没有确切的证据。道光帝一面对深得自己信任的禧恩、李宗昉没有涉案感到庆幸,一面又对捕风捉影的赵敦诗深感气愤,给其“降三级调用”的处罚。然而,对于究竟是谁在户部衙门买了如意,又送给了谁,道光帝没有再继续追查下去,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成为一个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2日 总第398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