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刘少奇的木箱

作者:周艳芝 纪建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5-19 星期五

刘少奇的木箱 西柏坡纪念馆供图

    刘少奇在西柏坡的办公室,是一间长方形的屋子。环顾室内,办公桌、沙发、帆布躺椅、木凳等一览无余。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一个普通的白茬木箱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木箱长84厘米、宽47厘米、高61厘米;上面半开盖,箱盖反面有两个横木衬,盖上有一锁吊,前面有一锁鼻,无腿;箱盖上,用毛笔书写的“奇字第叁号”字样赫然入目,这排字的左侧还标有“③”符号。随着岁月的流逝,破裂的老木箱表面已显斑驳,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不平凡的经历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这个木箱来自延安那段艰苦的岁月。当时,刘少奇的办公条件十分艰苦,许多重要文稿和书籍无处存放,他便请木匠做了一个木箱。从此,这个木箱成为他身边的必备物品。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刘少奇与朱德率中央工委向华北地区转移,一路行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途中,刘少奇用这个木箱装着重要文件,休息时就把它当作办公桌。5月,刘少奇率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他将木箱放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内。

    到达西柏坡后,刘少奇立即投入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的紧张筹备之中。白天,他顶着炎炎烈日走村入户,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起草文件,与大家讨论分析。经过数次修改,《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最终形成,并于1947年7月至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经代表们讨论通过。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0月10日正式公布施行。而由刘少奇负责起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手稿,就存放在这个木箱中。

    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刘少奇的这个木箱跟了他很多年,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被其视作宝贝。战争年代行军打仗,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有这个木箱,他一直带在身边。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刘少奇在木箱内放满重要的书籍、文件,后将其一同带往北平,继续使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5月19日 总第3985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