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人物纵横

“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张謇与南通医院

作者:吴晓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6-09 星期五

    慈善是张謇探索中国早期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方面,南通医院是张謇慈善事业的核心板块。南通医院规建于1912年,张謇以“医道与人生性命息息相关”为出发点,践行“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理念,引进和培养人才,投入资金发展医院,促进了南通医疗水平的提升。

南通医院院门

“通人之知西医,盖自此始”

    熊辅龙是通州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因备受张謇赏识而成为其创办医学事业的重要人才储备。1904年,熊辅龙被张謇派至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11年,通州为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分府,并设军医处。刚刚回国的熊辅龙受张謇、张詧之命担任军医处首任军医。由于张謇等人的积极斡旋,通州和平光复,军医处旋即扩充为民用,改成通州医院。1912年,为了培养医学人才,张謇、张詧又委托熊辅龙创办私立通州医院附设医科学校(5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改称私立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张謇为医校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2年1月27日,熊辅龙施行通州地区首例乳癌切除术,他说:“乳癌为外科重症。中医治法,效验盖鲜。”他强调,相对于中医而言,西医治疗乳癌的效果更佳。病人胡保氏,女,58岁,右侧乳房癌变,1911年11月下旬就诊时自诉“痛如烧灼,夜不成眠”,熊辅龙诊之发现其“皮肤破溃,流黄水”,“盖核根已达肋骨矣”。由于病灶较深,熊辅龙建议采用西医手术,胡保氏虽点头同意,但对西医手术颇为畏惧,在与熊辅龙约定的手术日期爽约。一个月后,胡保氏病情加重,锥心的病痛、求生的欲望让她暂时放下了对西医的怀疑和畏惧,主动联系熊辅龙,决定手术。熊辅龙对这次手术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在胡保氏没有遵从禁食医嘱而导致麻醉后出现呕吐、窒息的紧急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化险为夷。术后两周,缝合口渐渐愈合,“胡保氏亦安然无恙,至今犹相过从焉”。这次手术是张謇“祈通中西”思想在医学中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消除了民众对西医的猜忌、怀疑和畏惧,也让熊辅龙声名大噪。

    1915年,在张謇和张詧的大力支持下,熊辅龙施行了南通首例尸体解剖术。这对于开化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次尸体解剖被《通海新报》评价“为吾通破天荒之第一声”。5月15日,《通海新报》以《医校尸体解剖记》为题记录了尸体解剖的全过程,并称颂“张退张啬(即张詧、张謇)二公投此巨资创办医校医院,毅力宏愿,实不愧区区为一地方之计。愿官府热心提倡增其经验,又愿国人舍身解剖以开风气”。1916年,熊辅龙离开南通医院再赴日本求学,张謇依然对他十分关注。1921年1月13日,张謇曾写信给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符鼎升,推荐熊辅龙担任苏州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一职,“熊生辅龙本南通师范学生,经前周督咨送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毕业以后即任南通医校及医院主任。通人之知西医,盖自此始”。张謇对熊辅龙的赏识之意、推荐之情跃然纸上,而熊辅龙在南通推行西医所取得的成效也被张謇所肯定。

“立舍身之宏愿,救妊妇之苦厄”

    张謇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他强调“欲将行之,必先习之”。医学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面对人身性命,必须万分慎重,医学生所学的科目繁多复杂,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器具等。1913年5月,张謇选定地址,和张詧共同出资1.64余万元,购买土地11.7亩,新建南通医院。根据《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记载,建成后的医院有一等病楼3幢、二等病室10间、三等病室14间、诊病室23间、传染病室5间、解剖室3间、洗衣洗毒室2间、浴室4间、厕所2间等。

    建院初期,南通医院设内科、外科和妇产科。妇产科的医生是熊辅龙的爱人——同样毕业于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的熊谈松雪,她的到来推动了苏北地区的新法接生。1915年6月24日,《通海新报》登载了一封感谢信。信是由一名产妇的丈夫吴戟门所写,信中说:“我的妻子上一次生孩子,因为接生婆技术不精的缘故导致其元气大伤,卧床几个月后方能下床,因此对生产心存畏惧。这次又要生产了,我们害怕重蹈覆辙,整日忧心不已。恰好听储铸农先生说,南通医院的熊女医生在产科方面非常精通,储的妻子前段时间生产,就是熊女医生帮助接生的。产前,孕妇安静地躺在产床上,熊女医生一边接生一边安慰鼓励,产妇的烦忧随之减轻;产后,产妇竟然安然入睡,生产的痛苦全然不见。熊女医生采用新法接生,既稳妥舒适又安全快捷,这与中国以往的接生方法截然不同。我听了之后,很是欣然。等妻子足月了,便即刻送往南通医院。”吴戟门还对生产的场景进行了回忆:“妻子生产时,我在旁边陪伴,目睹了整个生产过程。只见产室环境整洁舒适,各类器具应有尽有、摆放井然有序。接生时,熊女医生从容镇静、忙而不乱,她一边接生一边指导旁边的实习学生,两事并行、井井有条。熊女医生只是一个二十余岁的妇人,竟有如此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镇定的气场,令人佩服不已。”

    回望那个时代,南通民众习惯以旧法接生,而负责接生的产婆缺乏基本医学知识,对人体构造知之甚少,不知消毒,妄自动手,产妇难产甚至丧命者时有所闻。据1915年7月14日《通海日报》报道,熊谈松雪从日本回国后,“先后接生达30余人,既无临盆坐灰袋之苦,亦无产后疾病之险。受其益者深感其恩”。报道还赞誉她“立舍身之宏愿,救妊妇之苦厄,无论住院往接皆可。医金不计较。富者随意捐助院费,贫者不取分文”。

    这段文字不仅记载了熊谈松雪在南通医院施行新法接生,也彰显了张謇慈善为民、扶危济困的办院情怀。而慈善的理念不仅是“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1915年2月,南通医院新设产科传习所,学制1年,首届收招30人。据《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志(1911—1987)》记载,1924年南通医院附设助产看护讲习所第二届毕业生共有19名,医院留用数名。广州有一位名医致函南通医院,愿以高薪聘请2名毕业生。由此可见,该院所培养的助产看护生的质量和水平。

南通医院附设助产看护讲习所第二届毕业生合影,前排左五为张謇。

“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

    1901年,张謇在《变法平议》里写道:“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张謇以独特的视野和做法不拘一格广纳贤才,“采访本国散在各国大学毕业之学生,招致回国”,或“访已在各国学高等各科学者,助其学费,令入大学,分门学习,订立志愿书,学成归国,尽大学教员与助费年期相当之义务”。此举吸引了熊辅龙、沈尧阶、赵铸、李希贤等留学生和国内医科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投身于西医教育、西医诊疗中。从1917年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教职员表中可知,张謇和张詧分任名誉校长和校长之职,但他们分文不取,而被他们从国内外聘请的一批名医,如沈尧阶、赵铸、李希贤等人,薪水均为每月100银圆。沈尧阶是同济医工大学医科毕业,同时担任南通医院院长;赵铸和李希贤都从日本留学回来,被张謇延揽至医校和医院,除了教学之外,还分别担任医院外科主任和眼耳鼻喉科主任一职。从行政人员和基础课教员每月薪水为6银圆至40银圆不等可以看出,张謇更加重视临床和有资历的专业授课教师。张謇爱才惜才,提出对人才要“优予俸给”。

    除此之外,张謇还自己培养人才。方式有二:其一为选拔优秀人员留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共5名,其中,胡维芳毕业后留校成为西医教员。其二为选派自己培养的优秀毕业生,资助他们到国外学习参观、进修深造。张謇所办医校中医班的首届毕业生瞿立衡,1921年从中医班毕业后,又学习了4年西医,1925年在张謇、张詧的支持下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2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瞿立衡始终心怀桑梓,念念不忘张謇对他的培养之恩,学成回国后,担任张謇所办医校校长和医院院长一职,为医院的发展殚精竭虑。1932年,瞿立衡在张謇儿子张孝若的支持下,即刻着手对医院设备进行更新,添置了太阳灯及电气机等理疗仪器,治疗疾病“颇有成效”,且“无论何时,均可开机。闻治疗方面,由瞿博士指导实行”。

    此外,张謇坚持五湖四海、唯才是聘。他认为:“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1920年,张謇高薪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来南通医院担任总医长。夏德门擅长外科,同时会进行X光检查和诊断。为了迎接这位外国人,张謇又斥巨资购买江苏历史上第二台X光机,并新建一幢两层的X光楼安放机器。张謇十分尊重夏德门,在这幢小楼一楼东边的房间放X光机,楼上作为夏德门的卧室和书房。在大生档案中,有一封1919年11月7日大生驻沪事务所所长吴寄尘致徐广镕的信函,记录了南通医院置办的“爱克司光镜(X光机)、医药用具、显微镜、煤油马达”等均已运到南通,全部款项由大生驻沪事务所支付。放眼当时那个年代,全国有X光机的医院凤毛麟角,且大多数为教会医院。张謇能有如此胆识和眼光,为偏居一隅的南通医院采买价格高昂的设备,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实在令人敬佩。

1919年11月7日,大生驻沪事务所所长吴寄尘致徐广镕信函的留底(部分)。 南通市档案馆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患者可在南通医院进行X光检查。

    1920年5月,《时报》刊登的《南通县南通医院广告》中提及,夏德门作为总医长,主持南通医院西医诊疗。他的诊病时间为上午10时至12时,其挂号费和手术费根据南通医院的标准收取;同时他还兼任医校教授。据瞿立衡回忆,夏德门来院后,施行外科手术,前来检查的病人络绎不绝。据当时的《通海新报》报道,病人“均得美满之结果。有一乳腺肿疡患者,多年苦痛不堪,经医院诊治,大行手术,数日即愈。又有患疝气大肠溃疡者,经剖腹割去烂肠,也很快治愈”。1920年7月,唐闸地区发生时疫,受张謇之命,南通医院在唐闸公园附近设立临时医院,并派遣两名医校毕业生驻守救治病人。夏德门每天到临时医院指导治疗,直到疫情结束。

    这台被老百姓称为“神镜”的X光机,没有辜负张謇的苦心经营、巨额投入,直到1932年才退出历史舞台,为无数病人留下了清晰的身体影像,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确切的依据。它既见证了张謇办院的初心,也为南通医院发展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印迹。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6月9日 总第399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