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深入了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

——1961年,朱德赴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开展调查研究

作者:秦海庆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07 星期五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同时,他在调查研究方面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年事已高,但他每年都会用两三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考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仅从1956年至1965年间,朱德就到过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提出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后,全党自上而下地兴起了一场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调查运动。3月23日,朱德参加完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工作会议后,于次日启程至5月5日,前往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开会也是调查研究”

    1961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在广东广州召开工作会议。22日,会议讨论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并决定发给全国农村党支部和人民公社全体社员讨论。24日,朱德带着草案离开广州,前往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进行调研。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招数”和习惯。朱德在外出考察前,一般会先找来当地的相关材料阅读,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当地负责人的汇报。在此次前往四省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朱德更是面面俱到地听取了各地情况汇报。例如,3月26日抵达河南郑州后,听取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汇报工作;4月12日,在四川成都听取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许梦侠、四川省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社负责人汇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5月3日,在陕西西安听取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和第二书记张德生等汇报贯彻《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和”农业六十条”之后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5日抵达河北石家庄,听取中共石家庄地委负责人汇报工作等。有时候,朱德一天要赶去几个地方进行调研,连开多场座谈会。但无论时间有多紧张,身体有多劳累,他从来都不会“删除”开会这个环节,朱德曾说:“开会也是调查研究。”而且,他所召开的不仅仅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座谈会,还有各类群众座谈会、民主人士座谈会等等。朱德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聆听到干部和群众最真实的声音及意见。

“我谢谢大家说了老实话”

    此次调研之行,朱德在四川待的时间最长,考察的地方也最多。从3月29日到5月1日,共计34天。朱德先后在成都考察了金牛坝人民公社友谊大队、成都木材综合加工厂、成都量具刃具厂、新都县天元人民公社;在宜宾考察了宜宾县安边人民公社、宜宾化工厂和宜宾造纸厂;在自贡考察了邓关镇自流井、自流井二号井、自贡制盐厂和自贡化工厂;在内江考察了隆昌县川南碳黑厂、椑木人民公社第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等。

    沉下心去仔细听,找准问题再前行。朱德无论到哪里,都会深入农村、工厂,广泛接触农民、工人,与他们坦诚交流。4月17日下午2时,朱德前往椑木人民公社第二大队第二生产队调研,同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和社员的意见。在座谈会上,朱德详细询问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情况。他鼓励大家一定要奋发努力、克服困难、搞好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你一言,我一语,座谈会不知不觉就开到了下午4时许。在这2个多小时里,大家开诚布公,言无不尽,一起寻找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气氛极为热烈。最后,朱德向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干部、社员诚挚地说道:“我谢谢大家说了老实话。”

1961年4月,朱德在四川农村调研时和干部群众座谈。

    在内江进行调研时,朱德说:“四川人口多,手工业有历史传统。从这个特点出发,要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和手工业。尤其要注意发展中药材和蚕桑。”他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关键,让大家重新找到了久违的干劲和前进方向。

    其实,朱德在此前考察福建和江西两省时就看到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找到了好的“方法”,让“社员感到满意”。朱德曾在出席3月5日广州举行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人民公社体制时说:“我在福建省看了一个公社,农业生产是丰收的。他们的办法是包产到生产队。”紧接着他于3月6日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写了一份报告,反映其考察福建和江西的情况:“福建和江西两省,凡是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经过整风整社的地方,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变化,社员感到满意。江西省在开发和建设山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南方各省,山区宽广,资源丰富,大力开发山区,改变山区面貌,对加快老根据地的建设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1961年4月,朱德到四川调研时作的笔记(部分)。

    4月30日,朱德在即将结束对四川调查研究工作之时,他这样记述了此次调研情况:“自‘十二条’传达贯彻以后,四川的手工业、自留地和集市贸易都恢复得比较快。小商品、蔬菜、食品等均不太缺乏。集市贸易很热闹,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农民很高兴。要使市场比过去更繁荣,是完全有可能的。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增加,使农民家家富裕起来,生活过得好些,是有可能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四川未来手工业发展充满信心,并寄予厚望。

“对手工业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5月5日,朱德结束这次调研之行,回到北京。9日,他致函毛泽东,汇报了考察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的情况:

    (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贯彻以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已较普遍地注意发展家庭副业生产。(二)河南省虽然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困难仍然很大:农民体力弱,患浮肿病的人还不少;牲畜死亡多。(三)四川的农村公共食堂是“两道烟”,即在食堂做一道,社员打回家再加工一道,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陕西的群众说农村公共食堂有五不好:1、社员吃不够标准;2、浪费劳动力;3、浪费时间;4、下雨天吃饭不方便;5、一年到头吃糊涂面。据豫东地区调查,允许社员自己回家做饭吃,不到一个月,浮肿病即下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四)手工业在一九五八年转厂并社时,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面过大,存在不少问题。(五)集市贸易恢复后,市场活跃了,产品增多了,但是也出现了投机倒把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国营商业对集市贸易的领导。(六)现在县与县、社与社之间,仍然进行经济封锁,物资不能互相交流。这个限制必须迅速打破。(七)国家规定“不许远途贩运”,这一条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为许多肩挑小贩,对物资交流、互通有无有很大作用。

    朱德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但考察时间长,而且主题也比较集中,大多是围绕经济建设问题,以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着眼点。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他对于我国手工业发展的持续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朱德便认为“手工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指出要“在发展大工业的同时,对手工业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1952年7月10日,朱德致函毛泽东,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5条意见,其中就有“注意发展地方性的小工业和手工业”。1953年2月13日,朱德再次致函中央和毛泽东:“建议在必要与可能的条件下,配合国家大工业的建设,有计划地帮助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为进一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朱德积极开展调查研究。1955年1月,朱德在广东、上海等地考察时,专门对当地负责人提出:“手工业是大工业很重要的助手。你们要从各方面辅助手工业的发展,尽量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回京后,他又立即找时任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兼轻工业部部长贾拓夫谈话,就如何发展手工业提出意见。

    为更好掌握手工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朱德再次利用1961年赴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调研之行,广泛对当地手工业发展进行考察。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三十五条”)等文件。朱德在会上积极发言,提出“要把农村集镇的铁匠、石匠等手工业者都迅速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以加强手工业建设。此后,他还多次呼吁各方面要给予手工业合作社适当的自主权。

    1961年,朱德赴河南、四川、陕西、河北四省开展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的手工业“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面过大”等问题,也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及调整,逐步得到了有效解决。

    文中所示档案及照片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7日 总第400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