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平凡档案传递非凡力量

作者:岑彩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18 星期二

    如何将岁月印记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并连缀成可追溯的历史?走进档案室,看着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档案资料,我找到了答案。翻开一件件档案,我无比清晰地感受到蕴含其中的催人奋发的非凡力量。看,一本本手写的税务清册如同一把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带领我们走过税收征管模式变革的峥嵘岁月;一件件税收文书档案从生成方式到管理模式的转变,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

    黄永荣是基层税务部门的一名退休干部。他于1950年3月参加工作,在税务一线岗位坚守45年,见证了基层税务工作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那时,征管材料的收集、分类、归档、立卷、查阅等都离不开人工操作,档案目录、台账表格也都需要手工制作。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看到装订成册的文书档案,我的心中很有成就感。”黄永荣的话语让人感动。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税收征管实行的是“一员进户,各税统管”的税收专管员模式。专管员对企业的纳税事宜实行统一负责办理,收税、开票、记账等征收环节都是手工操作。黄永荣介绍:“1960年,为了方便整理企业纳税资料,我为每一户企业都设立了一本税务清册,并整理了税目分类,使表格看起来更加直观。当时所里的专管员人手一本,进行纳税检查、促产培财时都用这个手册作记录。”翻开清册,黑色、蓝色、红色的钢笔字迹整洁工整,每一笔纳税申报数据清晰可查。可以说,一本税务清册就是一户企业的成长档案,涵盖了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工商税征纳记录、月份纳税申报表、企业财务指标月报表、资金表、经营情况表,以及专管员的工作纪要等内容。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税收征管环节的手工操作日趋减少,手写的征管资料逐渐被纸质打印资料所代替。这一时期,税收征管也开始由专管员管户模式向职能分工模式转变,初步实现各征收环节的相互制约。1997年,税务机关全面推行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新模式。

    进入21世纪,税收征管模式不断向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迈进,征管体制改革成为税收工作的重要主题。顺应“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势头,税收征管领域也出现了新变化,包括开发了全国统一的征管软件,建设了全国统一的税务云等。

    从“人工化操作”到“数据化搜索”,刘趣华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她是税务系统的一名在职干部,1985年7月参加工作,在38年的税收工作生涯中始终“征战”在基层一线。“过去纳税检查、统计核算要手工翻阅浩如烟海的纸质资料,就像大海捞针一般,效率很低。现在征管数据都存储在信息化系统里,电脑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查询到想要的内容。”刘趣华感叹。

    在实现办税全流程电子化的同时,税务机关的文书归档业务也大为简化。涉税事项办理各环节不需要再按户进行手工归集、整理、入盒等,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管理成本大幅降低。2019年3月起,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电子税务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征管资料的应用和管理方式实现了深刻转变。从手写记录纳税情况到计算机打印纸质资料,再到统一的电子档案系统,税收征管资料载体变化体现的正是时代的深刻变革。

    韩国杰是税务系统“新生代”。近期,他牵头开发的“建安项目智慧集成GIS系统”正在试行。该系统在上级统一建设的征管平台数据库基础上部署本地化的电子地图,实现地理信息与业务数据的紧密结合。只要在屏幕前轻点鼠标,建安项目的名称、规模、建设方、施工方等具体信息便显示在地图上,实现了对本地零散税源的精细化、网络化、动态化、一体化管理。借助GIS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档案资料的查找再也不需“翻柜查盒”。同时,该系统还能动态记录、保存征管执法行为和数据。档案数据生成过程的变革充分体现了我国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韩国杰所作的工作是税务系统积极实施数据管税的生动例证。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税务部门正进一步与其他职能部门开展数据共享合作,通过涉税数据收集与分析,着力提升“以数治税”能力水平,不断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

    平凡档案传递非凡力量。奋进新征程,税务人将与广大纳税人缴费人一道书写更多更为精彩的税收事业的“档案故事”,用档案记录税收事业的新辉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13日 总第400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