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非凡胆略定决策 血性铁骨护山河

——抗美援朝战争背后的东方战略思维

作者:张 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7-26 星期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在取得国内革命战争胜利之后,为维护东方和世界和平,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而进行的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谋定而动的指挥部署、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解决了各种复杂问题,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古人云:“上兵伐谋。”回顾抗美援朝战争,其中蕴含的很多战略思维都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驰骋朝鲜战场、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朝鲜地处中、苏、日三国之间,扼日本海与黄海、东海的交通要冲,西北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与我国东北毗连,东北端有十几公里与苏联接壤,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迫不及待地采取了逐步升级的武装干涉和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向中国发出了出兵支援的请求。当时的中国,刚刚脱离了长期战乱,经济没有恢复,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自身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而我们要面对的对手,是刚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强大的美国。非常明显,这是一场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较量,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中国人深谙“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道理。8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在随后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虽然仍有很多人对出兵有种种疑虑,但后来还是统一了认识。10月7日,美军不顾我国政府一再警告,在开城地区悍然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图们江逼近,将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对东北边境城市安东、辑安等进行轰炸和扫射,还派飞机骚扰青岛、烟台等地,战事进一步扩大,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经过慎重考虑和多番讨论,认为应该采取出兵参战的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中共中央最终作出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集结起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向朝鲜进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出兵朝鲜,并不是贸然行动。首先,我们对自己的战斗力有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其次,我们也做到客观看待和应对我们的敌人——美帝国主义。

    出兵朝鲜之前,中央军委就基于对战争的预估和分析,采取了一系列应变措施,作为“未雨绸缪”之计。早在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军司令部”,次日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前后,中央军委就召开会议,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并作出了第一步部署;7月13日,通过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军队共计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8月下旬,又将上海地区、西北地区的两个兵团,分别调至津浦、陇海两铁路,以策应东北边防军;同时加强特种兵建设,制订了相应的防空计划,开始增强东北工业设备和战略物资储备,并积极开展外交斗争。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时,就已客观认识到敌我的优势与劣势。毛泽东曾分析美国在军事上的长处和短处,概括起来是“一长三短”,即“它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另外却有三个弱点”:“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因此,虽然我们在武器装备上明显落后于敌人,但在兵力上还是有优势的,团结性和意志力也强于敌人,与其直接较量,还是有胜算的。

    在两军交锋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特点,使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充分利用朝鲜的地形特点,与敌人展开了迂回奇袭战。特别是利用步兵擅长奔袭的优势,抢占先机,或从后方包抄,或围追堵截,或与敌迂回周旋,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叫苦不迭。志愿军还根据美军白天集中火力战斗、夜间休息的特点,经常开展夜袭战,派狙击手向敌营频放冷枪,打死不少敌人,敌人受到惊扰,十分恐慌。敌人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坦克和飞机此时完全成为摆设,麦克阿瑟之前叫嚣的“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狂言也迅速成为泡影。

    毛泽东说:“作战的双方,都把自己的战线称为铜墙铁壁。在我们这方面,确实是铜墙铁壁。我们的战士和干部机智,勇敢,不怕死。而美国侵略军却怕死,他们的军官也比较呆板,不那么灵活。他们的战线不稳固,并不是铜墙铁壁。”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以钢铁般的意志击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接连取得了5次战役的胜利,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场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1951年1月25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高级干部联席会议的报告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就指出:“我们的作战是正义的,它得到了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持,中国人民尤其东北人民的全力支持,友邦人民的援助和全世界人民的援助。没有这些支持和援助,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我们是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得道多助。在国内,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时,一个广大的群众性的抗美援朝运动也轰轰烈烈地、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了。这个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作战,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1951年春天,全国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各界人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省吃俭用将钱捐献给国家,仅仅一年多,就捐献了人民币5万亿多元(相当于新币5亿多元),可以买3700架战斗机。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很不容易。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也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着志愿军。每当夜幕降临,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民就聚集在公路线上和江河渡口,有的为志愿军、人民军修桥筑路,有的为中朝军队运输物资、抬担架。正是由于这种支援,志愿军在后勤保障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才能够胜利完成任务。毛泽东曾指出:“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

    而美帝国主义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他们不仅为朝鲜人民所深恶痛绝,更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不齿。美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多番中途易帅,短短几年,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先后上场。随着战事的进行,美军屡屡败阵,美国国内的厌战情绪上升,士气低落,分散的意见和动摇的军心,让美军逐渐褪去了嚣张气焰,对战争也慢慢失去了信心。

    两军较量的天平渐渐向正义的一方倾斜了,美军提出,希望能通过停战谈判来解决问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谈判阶段后,我们对于停战谈判后可能出现的形势和敌之行动企图,早就做了充分的估计,深知敌人虽在战争中遇到严重困难,被迫求和,但决不会改变其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极有可能是以谈判为借口,实行拖延政策,故意玩弄伎俩,乘机对我发起突然袭击。

    同美国侵略者进行谈判,使和平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没有雄厚的实力做后盾是万万不能的。在战场上稍有疏忽或者示弱,必定在谈判中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毛泽东在1951年7月15日写给黄炎培的信中曾提到了谈判的事,他在信中写,“时局诚如尊论。古人说:能战然后能和。我们也是如此”。毛泽东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目的。我们与敌人边谈边打,边打边建,一面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一面积极改善装备和加强训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敌人想谈还是想打,不管对方采取什么行动,我们都有办法应对。

    当时的看法是:和谈不会顺利,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出现曲折,弄不好还需要经过两三次较大的军事胜利,才能使敌人知难而退。事实也的确如此。自从停战谈判开始以来,美帝国主义始终不愿平等协商,总是用恐吓、讹诈的手段,寻找它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初期,美帝国主义提出,要把分界线划在我军据守的战线以北。这种无理要求被我军拒绝后,敌人叫嚣道:“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接下来向我军发起了夏季和秋季攻势,并疯狂向我运输线展开“绞杀战”,同时恶意实行“细菌战”。对此我们早有防备,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一起,齐心协力,粉碎了敌人的罪恶企图,取得了反“绞杀战”和反“细菌战”的胜利。1952年秋季,敌人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我们集结力量,积极应对,进行了全线的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并且取得了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我军实施了零敲碎打、各个击破的战术,一口一口吃掉敌人,积少成多,歼敌数目非常可观,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零敲牛皮糖”战术。自上甘岭战役之后,敌军面对我日益坚固的正面战线,已经无计可施。随后,我军贯彻“坚决打,争取和”的方针,组织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反击战,粉碎了敌人的防御体系,美国只能乖乖回到谈判桌前。

1953年7月27日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中文版本(部分)和英文版本(部分)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朝、中方面的每一项提案,都要遭到“联合国军”代表的反对。双方在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我方谈判代表曾气愤地说,跟美帝国主义谈判,还不如在战场上打它来得痛快。美帝国主义虽然奸诈狡猾,但我方据理力争,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我方依靠日益稳固的防御阵地,不断壮大的战斗部队,持续增配的武器装备,以及团结一致的稳固后方,越谈越有底气。这样一来,军事战线和政治战线紧密配合,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较量中,美帝国主义最终不得不低头接受现实。1953年7月27日,双方经过艰难谈判,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迎来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央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7月21日 总第401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