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出生于明代末期,生活在清朝初年。他出身书香门第,耕读世家,祖上曾出过明朝乙酉科举人蒲生汶、辛酉科举人蒲兆昌、岁贡生蒲生池,以及处士蒲子隆、蒲子忠、蒲璋、蒲子敬、蒲子宣、蒲子荣等。但到蒲松龄的父辈,家境已很窘迫,不得不弃儒经商,维持生活。蒲松龄科场蹭蹬,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童试中以县、府、道第一进学后,接连考了几十年,到老仍是一领青衫。他除了31岁到江苏高邮做过一年幕僚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故乡淄川一带设帐以糊口。科场的失意,清贫冷寂的书斋生活,触发了蒲松龄借撰写神奇故事以寄托“孤愤”的愿望。从30岁开始,他几十年如一日,写成了名扬后世的《聊斋志异》,这部计有497篇(其中附录6篇)的短篇小说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海内孤本现存何处
《聊斋志异》的版本很多,最早的抄本是乾隆十六年(1751)济南张希杰的铸雪斋抄本,最早的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冬,杭州赵起杲、鲍廷博编刻的十六卷本《聊斋志异》(即青柯亭本)。而要说最具价值的,还是现藏于辽宁省图书馆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聊斋志异》定稿后,由于蒲松龄家境贫寒,无力付梓,只好将其珍藏在家中。他虽将书稿视为珍宝,可一些过从甚密的朋友求借,他也不得不借,但始终恪守一条规矩——不借全稿。淄川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志异》未尽脱稿时,王渔洋先生士祯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蒲松龄为《聊斋志异》立下了“长支传书,次支传画”的家规,这样,《聊斋志异》的手稿就由其长子蒲箬一支世代传存。同治二年(1863),淄川城内爆发了农民起义,硝烟四起,人人自危。同治九年(1870),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因生活所迫,携《聊斋志异》手稿等“闯关东”,定居盛京(今沈阳),以卜卦和代写文书为生,虽生活窘迫,却不改文人志向。之后,蒲价人将《聊斋志异》手稿传给其长子蒲英灏。光绪二十年(1894),蒲英灏供职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依克唐阿素闻蒲家有《聊斋志异》手稿,便商借阅,蒲英灏无奈,只好先以半部借之。戊戌变法发生后,依克唐阿奉命进京。由于临行匆忙,他未交代手稿存于何处,进京后又染急病,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不治身亡。依克唐阿所借半部手稿至今下落不明。光绪二十六年(1900),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其家属随迁,余下的半部手稿也被带到西丰。蒲英灏去世前又将这半部手稿传给其第五子蒲文珊。蒲文珊是一个读书人,曾任西丰县立图书馆馆长,对《聊斋志异》手稿的珍视胜过其父。1950年,蒲文珊将这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捐赠辽东省文化处;1951年春,该手稿又被转交东北文化部,经过专家鉴定确为真迹,系海内孤本。《聊斋志异》手稿两函四部是八册原稿中的一、三、四、七册,除了30篇系他人代抄外,其余均为蒲松龄手迹,极为珍贵。1951年秋,东北文化部文物处将手稿交给周福成老师傅重新托裱,宣纸加衬,做成“金镶玉装”,并用蓝绢皮、绿包角重为装订。装裱时由于重新加衬,手稿厚度增加近一倍,因此由原四册改为八册,用绿花锦套分装两函,移交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保存。

《聊斋志异》手稿(影印本)中的《罗刹海市》内页
《罗刹海市》寄托理想
《罗刹海市》为《聊斋志异》中一篇文采斐然的幻想小说,又是影射现实的寓意杰作。全篇结构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二者又巧妙地合为一体。前半部描写的罗刹国,虽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但蒲松龄笔下那“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形貌又以丑为美的罗刹国,并非现实世界所有,而是作者把现实和传说加以神话化,并注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借以隐喻、讥刺现实。在这妍媸颠倒的国度,那些“双耳皆背生”(耳不聪)、“鼻三孔”(臭不辨)、“睫毛覆目如帘”(目不明)的家伙,都做了大官,越是丑陋,官位越高;而“少倜傥,喜歌舞”的主人公马骥有才有貌,却被罗刹国人视为怪物;可当他以煤涂面,则“主人以为美”;他唱“弋阳曲”,则“一座无不倾倒”;他“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则“王大悦”“恩宠殊异”。《罗刹海市》中马骥的身世、才华及其经历,与蒲松龄本人颇有几分相似。作者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积愤,在这篇讽刺小说中宣泄无遗。


连环画《聊斋故事》中的《罗刹海市》(部分)
蒲松龄是位有抱负、有理想的清代文人,虽愤世嫉俗,但也对美好社会仍充满无限憧憬。《罗刹海市》的后半部,蒲松龄浓墨重彩描写的海市龙宫的奇异美景,正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和表露。在海市,马骥因一篇“纸光似雪,墨气如兰”的“海市赋”而得到重用,“拜为驸马都尉”,名“噪于四海”,这与其在罗刹国的遭遇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的慨叹,也正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对时局所抱的清醒态度。
文中所示档案资料为山东省淄博市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9月1日 总第4030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