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红色档案开发利用路在何方

作者:杨宝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01 星期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为红色档案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具体实践中,红色档案开发利用路在何方?如何不断将开发利用之路越拓越宽呢?

多渠道选用

    由于战争等多种因素,虽然红色档案大多保管于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但仍有不少散存在其他机构或民间,特别是一些民间红色收藏家的收藏中不乏孤品和珍品。譬如,红色收藏家杨翔飞的藏品包括早期红色报刊、红军长征专题、抗战专题等共计10多万件,其中包括20世纪20年代至1948年间出版的毛泽东早期著作的全部版本、印证侵华日军罪行的珍贵藏品2万余件、革命历史文献5万余件等。在“全球征集抗战证物”活动中,获得“抗战证物珍品”一等奖。

    因此,档案部门开发利用红色档案时,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只要更能发挥凭证作用,就要“英雄不问出处”,立足“拿来主义”,进行多渠道汇集选用,使档案的作用发挥得更精准、更突出。特别是在馆藏缺失的情况下,更要如此。当然,选用馆藏之外的红色档案,不仅要解决好真伪问题,而且要处理好使用手段问题。

多维度挖掘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结果迥异。在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中,这一情况更是广泛存在,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地激活红色档案。

    比如,南京大屠杀档案,从历史角度看,是侵华日军暴行的历史固化,铁证如山,不容歪曲。从文化角度看,它已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由“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成为永载史册的文化遗产。从学术角度看,作为第一手资料,是开展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依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研讨交流,创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此外,还可以从国家发展、民族存亡等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利用。可见,即使是同一档案,观照、审视的角度不同,开发利用的价值取向也各异。因此,开发利用红色档案,必须多维度挖掘,全方位发挥档案本身蕴含的价值。

多元化展现

    在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形式上,既要“多管齐下”,又要“看菜下碟”。所谓“多管齐下”,就是在开发利用时,思路要开阔,呈现形式不拘泥于既定的一种,可以推出展览、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举办论坛,或将几种结合,实现形式多样、多元发展。所谓“看菜下碟”,强调实事求是、立足实际。一方面,要根据馆藏红色档案的数量和质量谋划,量体裁衣。假若没有馆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勿论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即便有馆藏,也不缺资金,但如果只有“食材”没有“厨师”,仍然做不出“美味大餐”。办展览也好、拍片子也罢,都要有含金量。相对而言,基层县区档案馆更受困于专业人才短缺,应遵从“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原则来操作,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定标、把关、验收。

多部门联合

    从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社会效应看,档案馆的“独角戏”远不如党委、政府多部门参与的“大合唱”,特别是服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举办党史展览,档案馆若能与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和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办展,往往能够借助这些部门的影响力、号召力,引发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

    通过借势借力,既能更好发挥红色档案的价值作用,又能起到宣传档案工作、提升社会档案意识的目的。例如,安徽省宣城市档案馆举办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暨宣城红色档案展”便是与当地宣传部、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又如,为庆祝建党百年,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都举办了展览,而且都是联合举办,声势浩大,反响热烈,展现了借势借力的重要作用。

多技术驱动

    红色档案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应新技术、新变化。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呈现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VR、AR、全息投影及可视化等技术的大量运用,让档案资源更加可触可感。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设备合理调配宣传资源,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关注。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可有效提升红色档案编研工作效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将红色档案内容搬上屏幕和舞台,特别是借助虚拟技术,能带来沉浸式体验。

多地域共建

    红色档案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如,“大别山精神”档案主要分散存于大别山所在的地区,以河南、湖北、安徽交界的几个县(市、区)档案馆馆藏为主。如果要开发利用“大别山精神”档案,显然仅以某一地的档案不足以支撑整个精神内核的开掘。只有三地合作共建,把所有“大别山精神”档案集中开发,形成合力,才能集腋成裘。在抗日战争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130多家国家综合档案馆参与《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计划编纂出版不少于1000册图书,意义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也体现了多地域共建的鲜明特点。

    多地域共建已有颇多成功范例。河南省档案馆2019年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采取“1+18”(省档案馆和18个地市档案馆)联动模式,得到省委书记批示肯定,把展览列为省委主题教育重要学习内容,并带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观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协同推进,在全省55所高校举办巡回展。展览共接待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50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当然,多地域共建也要处理好谁牵头、谁组织、谁出资等问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30日 总第406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