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档案里的地质故事

作者:梁其华 谷梁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06 星期三

    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活动的纪录,是在地质调研、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载体,也是地质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半个多世纪以来,河北地质工作者与高山为伴、与河水同行,在燕山脚下、坝上草原、渤海之滨留下了奋斗足迹,以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国家和人民形成了无价财富——地质档案。作为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档案室工作人员,每当整理一件件地质档案时,常常感慨万千,因为它承载着无数感人的故事,凝结着河北地质工作者对人民的无限“情”与“爱”。

细致勘察

地质工作者野外作业

    在河北省灵寿县西北部山区自然村庄,夏天清新凉爽、宁静幽雅,冬天百瀑冰凌、奇景迷人,有一种原始古朴、钟灵毓秀的韵味。然而,在这集“幽、奇、秀”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村庄里,存在着由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灾害隐患点和潜在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村里曾多次遭遇洪水、泥石流灾害,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及早查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河北地质工作者把百姓的安危时刻挂在心上,汛期长期驻守在灵寿山区野外的工作岗位上。每次进山一待就是一整天,常常啃着硬干粮,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他们穿着沉重的“劳保鞋”,艰难地行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小心地攀爬在陡险的峭壁上,时常需要手脚并用才能艰难前行,崴脚或被划伤如家常便饭。更危险的是脚下踩的石块随时有可能滑落,危险时刻伴随。

    正是这么一支对人民有着无限“情”与“爱”的队伍,不顾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在山区细致勘查、认真分析,查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规模、主要诱发因素及发展变化趋势、危害特征等因素,提出合理防治方案,编写灵寿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报告。如今,在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灵寿山区在册的隐患点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实现普查整治全覆盖,并形成了珍贵的地质档案。

    这一件件地质档案,字里行间记录着地质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奉献担当,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情系泸西

    日前,为落实《“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推进地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对西南抗旱打井地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时,又一个感人故事浮现在眼前。

    2010年初,云南省泸西县被旱情笼罩。当年4月,河北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关于支援西南抗旱找水打井紧急任务。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技术负责和监理单位参加此次任务。

    一流的地下水专家和一流的地下水勘查队伍积极行动,深入云南抗旱一线。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在云南省抗旱打井找水行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打出了“生命泉”。档案记载,所有探采井任务于5月31日全部完成。在受干旱困扰的泸西,随着电闸合拢,甘甜的井水喷涌而出,人们欢呼雀跃,土地顿生活力。

    干旱无情,人有情。河北地质工作者情系云南泸西的故事镌刻在一页页档案中,见证着两地的深厚情谊。

爱洒燕赵

    在对河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环境监测项目档案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地质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又闪现在脑海。

    从项目启动那一刻起,河北地质工作者们让红旗在山顶飘扬,把帐篷搭在河边,迎着朝阳出发,披着晚霞归来。嘹亮的歌声回响在碧野青山,“不怕狂风暴雨,不怕大雪漫天,穿过茫茫迷雾,冲破重重艰险,战斗在万水千山”。

    地质包、汽车、帐篷就是他们在野外勘测时的家。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默默守候在田野上、村庄旁、操场里,甚至坟地边。高温闷热的天气,白天头顶烈日坚持勘察测量,夜晚在蚊蝇肆虐、潮湿难耐的帐篷里整理数据与资料,直至深夜。天寒地冻三九天,无畏刺骨寒风,身穿厚棉袄勇敢前行。就是这样,凭借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对燕赵大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出色完成了每年的《河北地面沉降监测与调查报告》,多次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优秀报告。

    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多年来努力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同时开展全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与预报预警、地质环境监测与研究以及水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业务支撑、为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性服务。先后承担“河北省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河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华北平原(河北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勘查项目,并为政府有效行使地质环境管理职能、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档案工作者在兰台“责任田”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叱咤风云的辉煌事迹,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不断学习档案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研究和工作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不但要管好用好地质档案为民造福,还要为国民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科学研究、自然资源保护等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更要继承和弘扬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作风,持续传播正能量。

    因为有情,攀一座山,过一程水。因为有爱,看山花烂漫,饮山泉甘露。新时代新征程上,河北地质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地任日晒雨淋不停步,伴山林水险勇往前。地质档案工作者也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留存好地质档案,讲好地质故事。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4日 总第4068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