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在档案里寻找“皋陶”

作者:宣 莲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1 星期四

    档案,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见证发展、传承文明的人类精神财富。日前,在整理法院声像档案时,我有幸观看了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在一次汇报演出中表演的舞台剧——《皋陶,穿越时空的法祖》。

    当主持人报完幕,灯光一亮,音乐响起,平时熟悉的小伙伴身着古代服饰开始绘声绘色地表演。整齐的动作、饱满的情绪,毫不逊色于专业演员,尤其是看到年轻帅气的同事扮成“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的模样,让人仿佛穿越到上古时期,亲眼见证皋陶执法制典的场景。

    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法官。他创“五刑”,开启法治的先河;兴“五教”,主张教之以德,德主刑辅;立“九德”,宣扬德政,规定了当政者的行事标准。皋陶文化既蕴含着德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崇尚法律的法治思想,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营造了“崇德尚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正当我沉浸在历史长河的回忆中,突然,舞台上响起了嘹亮的号声。只见同事们穿着制服,拉起“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横幅来到舞台中央,演绎着法官深入基层解决纠纷,耐心为人民群众释法说理的场景。这让我想起六安法院设立的“背包法庭”——一个直立不足半米的拉杆箱,装着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网卡等设备,可提供立案、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庭审网络直播、现场制作打印法律文书等“一站式”服务,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本思想的成功实践。法院考虑到当事人不便,将法庭“搬”到村组社区,“搬”到群众中间,不仅实现司法为民,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穿越历史,放眼当下,皋陶文化为司法事业发展和现代法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石,六安法院也在摸索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逐渐走出一条司法为民、智慧发展的特色之路。在法院的各类档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在归档文件中,我看到法院为生活困难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让群众都能打得起官司;看到司法向科技借力,采取网上立案、远程提审、电子送达等举措,大力打造智慧法院,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看到法官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力求社会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照片档案中,我看到法院各类专项法庭相继成立,着力解决当前社会热点案件,增强司法工作灵活性;看到干警深入机关、乡村、社区、学校开展普法宣传,以案说法,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看到法官开设工作室,点对点、面对面耐心倾听人民诉求,为民排忧解难;看到领导实地走访企业,帮助防范化解涉诉风险,联动解决矛盾纠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六安法治建设离不开所有干警的坚守与奋斗,在全市84万件诉讼档案中,我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六安法院人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付出和努力。慧心妙舌的庭间说理、严谨公正的裁判文书、深入现场的调查取证、午夜时分的执行攻坚,把明亮的青春全部献给法治事业。为给党旗添彩、给国徽增色,六安法院人秉持与皋陶精神一脉相承的公平正义,在皋城这片红土地上站成一个个精准坐标,去捍卫人间正道,留住世间的温情。

    作为档案工作者,很荣幸能够通过档案见证法院的历史和变迁,从一代代法院人的赤诚初心,深刻体会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分量。这句话体现在执法人扎扎实实的行动中,蕴含在传承和弘扬皋陶精神的历史记忆里。新时代,我将在法院档案工作领域继续秉持“服务审判,服务群众”的理念,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严格规范管理好每一件档案,用饱满的热情服务好每一位查档者,用无私的精神和百倍的耐心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18日 总第4074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