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斑枝况复红无数 一棹依依此夕阳

——忆何伍爱同志二三事

作者:蒋年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7 星期三

    时序已至寒冬,日前,北方迎来了久违的大雪,微信朋友圈晒出一大波银装素裹,岭南却是一派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气象。广州市档案馆大院里的异木棉、广州樱谢了又开,鸡蛋花、玉兰花也不甘寂寞,时不时冒出一两朵绽放枝头。香蕉、杨桃不分季节,依然硕果满枝,静待园中主人采撷。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草一木,株株含情。每当漫步在花果飘香的档案馆大院时,脑海里总会想起广州市档案局、档案馆原局馆长何伍爱。他参与设计了这座占地80余亩的兰台花圃,却未能躲过病魔的疯狂攻击,不幸于2020年2月11日与世长辞。因当时处于疫情防控时期,我们未能送他最后一程,大多数同事通过各种方式聊寄一片哀思。

    何伍爱先后在广州市发改委、信息化办公室、人社局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于2006年11月任广州市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2014年11月退休。我与其共事8年,对他的要强性格颇为了解。他为广州市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档案馆题名的由来

    如果驾车从南沙港快线自南向北,跨越横亘在小谷围岛与对岸的珠江后航道大桥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白色外墙、红色窗花的T形建筑,深蓝色的玻璃幕墙上镶嵌着8个飘逸俊秀的大字: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说起这8个字,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早在广州市档案馆筹建阶段,何伍爱就考虑馆名题写的问题。请书法家题写还是请地方领导或名人题写?思来想去,他想到一位非常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老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叶选平的父亲叶剑英元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广州市委书记,叶选平又在改革开放初期担任广州市市长。父子二人在广州城市发展史上两个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馆藏档案也留下了他们诸多光辉记录。请叶选平题写馆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于是,何伍爱委托已改任广州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的老局长童元喜出面,与叶选平取得联系。叶选平一直关注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档案馆的请求非常支持,第一时间应允并很快题写了几幅供挑选。

档案馆新馆建设之路

    广州市档案馆新馆项目于2004年3月立项,选址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北侧地块,用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设规模为2.3万平方米,总投资1.36亿元。由于征地拆迁困难重重,何伍爱到任时新馆仍未开工。他深入了解情况后,察觉项目用地一时半会解决不了,须另辟蹊径。为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他反复与市规划局、市土地开发中心协商,希望重新调整规划,支持新馆建设。市规划局非常重视,从全市已经征用的文化建设用地中挑选出广州大学城中心三角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原来准备建设教工宿舍,因故搁置。何伍爱带着大家实地察看了新址,觉得虽略远,但空间较大,有利于长远发展。2007年5月,借国家档案局馆室司负责人来广州指导荔湾区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之机,何伍爱邀请其到现场考察。其对新馆选址大加赞赏,认为档案馆建在大学城,既符合文化定位,也能更好地服务教学与科研,还可以借助高校的力量加强档案学术研究和编研工作。有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新馆选址很快敲定,此后的重新立项、设计、建设也都顺风顺水了。

    通过调研全国部分省、市档案馆建设情况,结合广州档案事业发展实际,何伍爱感到立项批复的用地面积和建设面积仍偏小,还是不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他反复跟大家说,建设一个新馆不容易,全馆谋划、期盼了那么多年,既然已经立项了,那要么不建,建就建全国一流、世界一流。当时,全国还没有一家档案馆的建设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他便以10万平方米为目标,开展前期论证工作。2008年4月,他邀请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档案馆未来30年档案资料增长趋势进行研究论证,决定以1600万卷档案容量作为立项依据,编制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接收各门类专业档案和民生档案的设想,有力地支撑了馆藏规模增长的数据模型,得到了市发改委和规划部门的认可。经过努力,2009年初,市发改委重新批复了广州市档案馆的立项,建设规模由2.3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统一征地,分3期建设。

    何伍爱对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在新馆的园林设计上融入了深刻的“何氏风格”:别人种花种草,他广种水果和高价值林木。于是便有了四季不断的水果和近百株海南黄花梨。

    档案展览能否跟博物馆、艺术馆一样引人入胜呢?在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感清明上河图后,他将原本平面设计的羊城百景图改为采用动感水幕设计,加上诸多精巧的互动装置,以致新馆开馆时吸引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为了厚植档案馆的文化氛围,他遍访名家和老领导,请他们为新馆创作文艺作品。时年91岁的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题写了岭南先贤屈大均的《珠江春泛作》,悬于新馆大堂西侧;雕塑大师潘鹤、唐大禧的力作矗立在新馆南北大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许钦松、李劲堃捐赠了巨型国画;非遗传承人何世良所刻的巨型木雕回溯羊城文明,解说岭南风物。特别是档案馆门前的市政道路,也在他的积极争取下,被命名为档案馆路,在广州地图上留下了鲜明的档案印记。

档案资源拓展新法

    何伍爱非常重视档案资源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收集征集工作。他多次陪同分管市领导到国家档案局汇报工作,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参观,让市领导切身感受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档案资源建设的紧迫性,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分管市领导多次协调拨出专款用于档案征集。通过组织艺术家采风、编辑出版美术家画册、联合举办收藏展览等方式,让艺术家、收藏家走进档案馆,捐赠艺术作品和藏品,同时请他们在档案馆设立艺术专馆。在此努力下,征集渠道不断拓宽。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等6位岭南名人名家与市档案馆签订了捐赠协议。目前,馆内收藏的名家艺术档案资料达3000多件。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夕,以《九九祥龙》命名的镶钻工艺美术车拟拍卖并将所得资金捐给亚组委,后因时间紧张未来得及拍卖。他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大家寻找可临时保管的地方,并第一时间将其安全运达。待2012年12月新馆开馆前,将其运回馆内展厅展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州有两位帮扶干部牺牲在一线,何伍爱上门慰问,并安排人员到他们战斗过的地方收集第一手档案资料。

    何伍爱在任期间,创下了广州市档案馆的多个先例或第一,为干部队伍建设、新馆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之前,科级以下参公人员的职务晋升受职数限制,许多工作时间较长、符合条件的同志得不到晋升。经与市人社局协调,限制得以解除,符合条件的同志普遍得到了晋升,较好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在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市领导和市编办重视与支持,先后增加了3个处级内设机构和20多个人员编制。档案馆的年度经费预算从百万级过渡到千万级直到今天的亿级,为广州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广州市档案馆在国内同行中较早走向融合发展之路,第一个设立了专业的口述历史制作室、声像档案利用室,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的档案资源利用服务。同时,提供全年对外服务方式,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侨来穗观光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市档案馆还接管了原隶属广电系统的市音像资料馆。音像资料馆为市档案馆增添了音像摄制、编导等专业技术力量,极大丰富了馆藏声像档案资源收集征集和开发利用的手段与渠道。

    何伍爱生前喜欢称广州市档案馆为世界一流,50年不落后。我知道,这是他的愿望和追求。也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广州档案人的接续奋斗,这个愿望和目标一定会实现。套用屈大均《珠江春泛作》最后一句怀念何伍爱:斑枝况复红无数,一棹依依此夕阳。意思是说,你看层层叠叠、一簇一簇的木棉花红向天际,夕阳之下那一棹远去的船儿仍然依依不舍。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25日 总第407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