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沪上杨浦滨江的蝶变

作者:特邀撰稿人 胡 劼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29 星期五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1869年,英租界的修路委员会在上海苏州河以北沿黄浦江边修建了一条马路,定名为杨树浦路。此后,周边沿港、沿路的地区被人们称为“杨树浦”。1950年,杨树浦区改名为杨浦区。

如今的杨浦滨江

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

    杨浦区的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2年经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批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1883年英商沿黄浦江畔建立了杨树浦水厂;1890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此后,中外企业纷至沓来,在该区择地建厂。同时,为了保障工业及周边区域的用水用电,还建造了杨树浦水厂和发电厂。

    20世纪20年代,杨树浦一带形成以纺织、卷烟、机器、造船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当时,江边码头不停吞吐原料和成品,一派繁忙景象。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曾发表过《上海劳工状况》一文,写道:“近年来上海的工厂,一天发达一天了。其中纱厂为最多数,那贫民的生计,便因此一振。杨树浦一带,竟可称他为一个工业社会。”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该区民族工业已发展到300余家。此外,还有50多家外资工厂。其中,纺织工业和轻工业已初具规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开始了恢复经济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并把主要力量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当中,上海也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时代建设的新篇章。杨浦工业区依托曾经的“家底”,成为上海工业区之一,各工厂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改革春风中焕发新生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时,上海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组建联营企业等方式,让杨浦工业区的工厂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促进生产,纺织工业积极组建联营企业,分别成立了康达纺织联合公司、华申纺织印染集团公司等。此外,上棉十二厂、上棉十五厂、上棉十六厂、上棉十九厂等还实行“四班三运转”的劳动制度。行驶在杨树浦路上的28路公交车从清晨5点半到晚上11点,不断接送沿途纺织工厂的倒班女工。

    为了与国际接轨,船舶工业加快了技术改造。1984年,沪东造船厂(前身为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进行重大技术改造,船、机产品均达到国际水平,生产突破了“双10万”(10万吨、10万匹)。1988年,该厂制造了国内功率最大的柴油机。

    同时,轻工业也不甘落后,各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创优。1981年9月,天章造纸厂(前身为上海机器造纸局)为国家发射卫星任务需要,成功研究了大型函数记录纸。10月,经上海轻工业局批准,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为“天章记录纸厂”。随后,该厂生产的“天字牌”电子打印纸、气象自记纸、圆图仪表记录纸分别获得了轻工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称号。天章记录纸厂的产品用户逐渐遍及全国。

上海制皂厂生产线

    1988年,以“蜂花”檀香皂闻名中外的上海制皂厂(前身为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依托国务院关于上海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批复,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香皂成型生产线,“使香皂成型加工达到高产、优质、耗能低、经济效益高的要求”。通过产品结构的不断更新,上海制皂厂形成了6大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领先地位,并远销国外。到1990年,上海制皂厂先后建成粗甘油大楼、精甘油大楼、香皂大楼、科研大楼及污水处理装置。

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鸟瞰。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杨浦工业区形成了纺织、造船、轻工、建材等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杨浦工业区已经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区,登高远眺,一条工业风景线在绿树成荫的黄浦江畔绵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29日 总第4079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