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往事回眸

南京有座“争气桥”

作者:范小燕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02 星期二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用国产机械设备和自行研制的材料,自主建造的一座特大型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大桥建造之时,国内百业待兴,外部没有支援,所以它的建成不仅是在长江上架设起一条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在中国人民心中筑就了一座自立自强的时代丰碑。

千年梦想何时圆

    奔腾不息的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在长江下游地区,涌现出一批新的经济重镇。南京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但因长江天堑的存在,这里的商贸及人员往来,大多需要依靠航行速度较慢的船只来完成。

    自那时起,在长江上架设一座大桥,使南北两岸相通,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

    北宋时期,曾在长江上架设过一座军用浮桥,但因建造工艺问题,此桥存在时间极短。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表示,想要通过修建水下过江通道使长江南北两岸相连,但未能付诸行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聘请法国专家前来勘测建桥的可行性,结果不了了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其发布的《首都计划》中提出在长江上修建桥梁连接南北的方案,但其重金聘请的美国专家却在实地勘测后,给出了“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建桥事宜就此停滞。

    朱自清在其创作于1925年的《背影》中写道:“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这里描述的便是20世纪上半叶南京地区长江两岸人们常见的过江方式——轮渡。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大部分也是使用木船渡江。直到此时,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期盼的浩大建桥场景仍然没有出现。

自立自强创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横亘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以后在长江上建大桥,不请苏联专家行不行?”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关于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情况汇报时,询问时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以下简称“大桥局”)局长彭敏。彭敏坚定地回答:“完全可以。”而我国依靠自身力量在长江上建桥,正是始于南京长江大桥。

    为了设计好南京长江大桥,自1958年起,大桥局先后召开3次科学技术协作会议,邀请全国30多家科研院所的200多名顶尖建筑专家对大桥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据参与设计的专家回忆,在讨论大桥设计方案时,各式各样的设计图纸和方案挂满了整个会场。

    此时的中国,正遭受自然灾害,各条战线都在紧缩用度。但上到中央领导,下到一线工人,对于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态度都很坚决。在1959年4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讨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问题。大桥局把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图纸放在会场上供与会人员审看,并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11月,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随着各项准备工作一切就绪,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主体基础工程正式开工。1月,大桥局委托中国建筑设计单位和院校为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建筑征集设计方案。最终,由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教师钟训正设计的“三面红旗”复式桥头堡方案,从全国58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供应钢梁。因缺乏建筑材料,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一度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鞍山钢铁集团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结合我国铁矿石的特点,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生产出符合建造标准的16锰低合金桥梁钢。此外,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也全部是我国自行制造的。

南京长江大桥建造所需的许多零部件都产自这种简陋的锻工间

    那时粮食短缺,在一线建设工地,工人们常常吃不饱,晚上加班时,一般就煮点胡萝卜充饥;住的地方是由猪舍临时改造的,晴天味道难闻,雨天积水严重。可大家依旧干劲十足。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1968年9月,为确保铁路桥在当年10月1日前通车,大桥建设快马加鞭,其中最大的难关就是完成桥头堡的建造。桥头堡相当于民用建筑24层楼高,按常规方式需要九个半月才能建成,而这时距离要求完工的时间还剩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迫。南京的许多单位纷纷组织人员到大桥建设工地参加劳动,每天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前往工地帮助。“到大桥去参加义务劳动”,成为当时最令人自豪的事情。面对艰巨的建造任务,建设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确定多工序立体施工的办法,想方设法缩短工期。比如,他们把火车头开到桥头堡下方,采用蒸汽养护混凝土的方法,把混凝土强度达标周期缩短至一天。桥头堡设计小组成员、曾坐上彩车参加通车典礼的常荣五回忆说,最初,他也不相信桥头堡能够在一个月内建造完成,但是他亲历了整个建造过程,看到周密有序的组织工作和义无反顾投入工作的人民群众。他知道,他们一定会如期完成这一重任。

万人空巷庆通车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胜利通车的场景。任发德 摄

    1968年9月30日,5万多人汇聚在刚刚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等待着见证千年梦想实现的时刻。一列由7节车厢组成的火车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缓缓驶过,津浦铁路、沪宁铁路在建成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连通。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轮渡的2个多小时缩短为2分钟,华东地区南北铁路不通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那一天,摄影师任发德专门爬上桥头堡,拍摄了一系列庆祝大桥建成通车的彩色照片。同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宣布通车,尽管当天阴雨蒙蒙,可南京城依然万人空巷,数十万人涌向桥头,欢庆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12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庆祝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的消息。文章指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是“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是由我国工人阶级创造的世界桥梁史上的伟大奇迹。如今,南京长江大桥依然以气贯长虹的中国气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见证着江苏的发展变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为江苏省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29日 总第4079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