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文库 > 随笔

青岛,一个德国人的祝福

作者:克里斯托夫·林德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2-02 星期五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林德,1964年生于德国林堡,1985—1992年在柏林工业大学和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学习艺术史、汉学和日本史。1998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6—2001年担任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负责1998年德国历史博物馆“青岛——德国殖民历史之中国篇章(1897—1914)”展览项目。2002年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德国分会执行主任。2003年任该馆顾问。2007年任该馆展览管理部主任。2015年任该馆艺术与文化史部主任。

    他长期从事近代青岛建筑史研究,多次来华交流访问,在其担任曼海姆Reiss-Engelhorn博物馆艺术和文化史部主任期间,推动曼海姆市博物馆、档案馆与山东省青岛市档案馆结成友好馆,每年举行中德历史双年展。

    经历3年多的反复打磨,克服种种困难,由青岛市档案馆等单位组编的《青岛开埠初期的建筑(1897—1914)》正式出版。

图片选自《青岛开埠初期的建筑(1897—1914)》一书

    本书源于1998年我的博士答辩论文,目的是测绘青岛德占时期所形成建筑的现状,研究那段时期的建筑历史。

    1898—1914年,在严格的军事管理下,辅之以柏林帝国海军部的双重把关,透过强有力的行政监管,依照当时颁布的建筑条例,青岛的城市格局被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同时,还实施了种族隔离政策,规定了华人区和欧人区。相较于中国其他沿海城市,青岛以这种方式形成了其建筑学上的城市格局。时至今日,青岛人仍在审慎保护并积极推进这片老城区的复兴。100多年后的今天,青岛老城区独特的城市风貌,仍是构成这座国际性都市的特色之一。

    虽然该研究已结束许多年,但每每回想起当年与青岛方面的友好合作,如青岛市博物馆、文物局、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以及一些高等院校和私人朋友们,我依然感到万分激动。在课题研究期间,他们给予了我极为友好的接待与支持,为成就本书提供了宝贵帮助。

    1998年以后,针对该专题的研究又有了愈来愈多的新发现与新认知。因此,本书只能代表基于当时档案资料条件下的认识水平。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青岛市正在开展的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或许具有一定的价值,青岛市档案馆、文化和旅游局决定翻译和出版这部论文。

    我首先要衷心感谢夏树忱先生的提议,他与我接洽了此事,并以80岁高龄翻译了全部书稿。我还要衷心感谢青岛市档案馆的周兆利先生、黄琪女士,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李静女士。周兆利先生、黄琪女士承担了全部译稿统校、注释、历史建筑现状查证、历史照片统筹、地名人名机构名称校订以及出版工作,李静女士热心协调肇秋基金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山东建筑大学慕启鹏副教授、袁宾久先生及青岛市档案馆史晓芸女士、青岛城市遗产保护中心王艺洁女士对译稿进行了仔细的校译,并订正了原文中一些不甚确切的描述,令人敬佩。

    我要感谢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联邦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印象博物馆提供的部分珍贵历史照片。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孔繁生先生和邹厚祝先生花费大量时间补拍了书中所涉及建筑的现状照片。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无偿提供了两本1914年前的青岛历史画册。袁宾久、杨明海、谷青、王学纲4位先生慷慨提供了大量个人收藏的建筑历史及现状照片用于本书出版。

    我还要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陈立群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对上述各位的慷慨支持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本书能在中国出版是我本人莫大的荣幸!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2月1日 总第409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