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谢觉哉:甘当人民的勤务员

作者:徐维维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29 星期五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他勤恳奉公,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从不摆官架子;教育后辈不能有特权思想,要自立自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并经常作诗表达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勉励。

    1884年,谢觉哉出生于一个偏僻山区的书香之家,21岁时考中秀才,在家乡名噪一时。1918年至1919年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介绍,参加了新民学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躬身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之风

    谢觉哉在从事革命事业后就离开了湖南老家,但一直心系家乡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给宁乡县干部写信,希望以此了解家乡的情况和变化。

    1957年1月10日,谢觉哉给宁乡县县长张润清等人回信,让他们对农业社中收入减少或未增加的社员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补救办法:“民政工作者要管的不是百分数那一边——多的一边;而是百分数这一边——少的一边。其实,不止是民政部门的事,而是党政领导要全盘注意的事。”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关心困难群众疾苦的为民情怀。

1957年1月10日,谢觉哉致湖南省宁乡县县长张润清等人的回信(部分)。

    “四十离家七十回。”谢觉哉怀着殷切的思乡之情曾三次回湖南,其中两次到南馥冲老家。1960年第二次回乡,行程短暂,匆匆结束。1961年1月20日,写信给其子谢廉伯、谢子谷时谈到当时不得不离开的原因:

    你们要我吃饭,我不肯吃。关淑(谢觉哉的二儿媳)说:都是儿子,为甚不吃?我当时没有回答。如在你的家里,关淑做几样小菜——煎豆腐、擦菜汤之类招待我们几个人,我一定高兴吃。可惜不是这样。在六中(宁乡六中,原友仁中学)吃饭有四桌人,我问为何这多人,说都是随我来的。流沙河社又是丰盛的饭,听说五里社也准备了饭,好像谢胡子是个冒底洞,可以吃个不停。到宁乡县,你们又都来了,又是几桌,也站不住,只好急走。

    谢觉哉希望家人相聚时吃顿简单的家宴,唠唠家常,到处走走,看看家乡的变化,而不是每到一处都是“盛情难却”的招待,以至于最后只得仓促离开。

    此次回乡,谢觉哉曾提到想“乘舟归去看蔬鱼”,县里便特地带他去流沙河看鱼,但见流沙河的鱼只是给游客观看的,便非常失望。他真正想看到的是家乡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果,是水库及河成为养鱼基地,是人定胜天造出的“河水清且涟漪”“瓜藤流水不需车”的桃源景象,是老百姓餐桌上热气腾腾的“蔬鱼”。

    此后,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和家乡的基层干部们通信,指导他们做好调研工作,克服“五风”错误,改进工作作风,抓生产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做好绿化工作,等等。

    谢觉哉虽身居要职,却从来不摆官架子。他通过一封封诚挚书信,一句句谆谆教导,为家乡的发展和基层干部的进步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教导子女居新社会、学新本事

1959年,谢觉哉、王定国夫妇与子女们合影。

    谢觉哉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希望子女们多学本领,掌握一技之长。1945年12月,他参照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韵律,写了一首幽默风趣的《沁园春·为诸孩》:“三男一女,飞飞列列,定定飘飘。记汤饼三朝,瞳光灼灼;束修周载,口辩滔滔。饥则倾饼,倦则索抱,攀上肩头试比高。”词中提到的“飞飞列列”(谢飞、谢列)、“定定飘飘”(谢宏、谢飘)就是子女们的名字。在这首词的下阕中,希望他们“居新社会学新本事,纵是庸才亦可雕”,殷殷期望跃然纸上。

    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谢觉哉始终坚持做人民的勤务员,不搞特殊,对子女更是严加约束。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这则消息传回湖南老家,乡亲们议论纷纷:“穷山沟里出了个大官,他家里人也可以跟着享享福了。”身在湖南老家的子女们得知后也十分高兴,于是便写信表示想来北京探望父亲,希望得到“特殊照顾”。面对多年未见的子女们的来信,他于1950年1月21日在回信中写道“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可以“等到今年秋收后……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在信中,还告诉孩子们:“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最后作诗一首,表达了自己要像老家里以勤恳老实而闻名的长工周老倌一样,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长工”,当好人民勤务员:

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

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1950年1月21日,谢觉哉写给儿子谢子谷、谢廉伯的信。

    后来,谢觉哉在给谢宏、谢飘等人的信中再次指出:“我们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的子女。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帮助广大人民能过好日子,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人民培养了你们,你们将来怎样报答人民,即学好本事,能做个好的人民勤务员。”字里行间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寄予着对子女秉承父志的厚望。

    谢觉哉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在家书中经常教育他们要虚心上进。1953年8月7日,在给其孙谢金圃的信中教导说:“自学是最好方法。有些科学,难于完全自己学到,但一般文化、常识,没有不可学到的。文字须(需)求通顺,纠正错别字,学好标点符号。但也不要性急,要一点一滴的(地)积累。农村的先生多,广大劳动人民是你的先生,报纸书籍是你的先生。问题只在你自己肯学肯想。”1961年4月2日,在给谢宏、谢飘等人的信中也指出:“经验知识是无穷尽的,只要用心,随时随地都可学到东西;只要虚心,别人的书本上的经验知识,都可变为自己的经验知识。”

    在学习方面,谢觉哉特别重视对晚辈们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他认为“会说会写,是做任何事情的工具,一定要学会掌握这个工具”,“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文字不通顺的人,学习有困难,工作也一定有困难”,“语文不好的人,思想也不会发展,做工作也必会遇到困难,因为他不善于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把语文学好,要顶好,至少是相当好,绝不允许不好”。如何学好语文,做到文理通顺,词能达意呢?他指出,首先“看东西一定要看懂,遇到难懂的字或句子,即‘拦路虎’,一定要啃掉”;其次“不管写甚(什)么东西,要想想写通了没有?人家看得懂不?如有毛病,就得修改。看书报也是一样,对于好的文章,不只要了解它的内容,还要欣赏它的写法”;再者,“写信写文章,写完了要看几次,句子不好的要改,不惜改一次以至改几次”,“字要写得清楚,容易看。不要使人猜,甚至还猜不出,那是很坏的习气”。而最重要的是,要求晚辈们勤学不辍,用心练习。此外,他经常指出信里出现的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并让他们坚决改正。

    谢觉哉也十分注重培养晚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经常教导子女“凡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动手。扫地、洗衣服、煮饭、炒菜、院子里挖土种菜,都要做”。1951年1月27日,在给侄女谢谦芳等人的信中说,自己喜欢看他们“思想改进想做番事业的信”,并教育他们要“从艰苦的过程中,得到隽永的味道”,面对困难,要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须知“像云长到达黄河渡口的样子,才算过关”,要“锻炼身体与精神,服从组织,力求上进”。1960年9月26日,在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的儿子谢飘的信中指出:“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你们学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是甜的”,“你们现在是锻炼:锻炼身体,锻炼思想,锻炼学业。我们用锻炼这个形容词,好像矿石炼成铁,炼成钢,优质钢、合成钢等,是要经过烈火烧、锤子打的。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苦。但接着来的是学得了本领,是甜,是高度的无限的甜”。他还用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们“不能有苟且偷安安居中下游的思想,要常找难的事情做”,从苦中尝到甜味:“人们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苦事,我是参加长征的,现在记忆中感到的倒不是苦而是甜。和苦斗争,本身是件甜事。”

    谢觉哉的一生,实实在在践行了当好人民勤务员的誓言。他对家乡人、对晚辈都充满关心,而又不失严格要求。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我们看到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正派的良好作风,重视学习,重视劳动,重视培养吃苦精神的良好家风,这些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29日 总第411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