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福州市档案局馆积极抢救闽剧剧本

努力当好丰富闽都文化的“铺路人”

作者:陈坤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09 星期二

    本报讯 前不久,福州市档案局馆在档案征集整理工作中发现,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保存有一批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极其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的传统剧本,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等原因破损较为严重,启动抢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市档案局馆当即召开专题研究会议,明确将这批闽剧史料列入“重点档案”抢救保护范畴,组建闽剧剧本抢救修复项目工作小组,并制定了“三步走”抢救保护方案。

    闽剧,是福建特有的地方戏曲之一,也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州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剧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剧种,在为人们带去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深植入了几代人的心中。

    因此,福州档案人将抢救修复这批闽剧剧本提升到了履行历史文化责任的高度来认识,专门组建的闽剧剧本抢救修复项目工作小组由编研处、督导处、技术处、保管鉴定处等处室人员组成,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修复整理——数字化处理——保管利用”的“三步走”抢救保护方案。首先,根据保存情况将剧本分为重点修复、一般性修复和仅修整装订3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整理;其次,按照制作仿真件的标准对剧本进行数字化加工并消毒封存;再次,加强档案管理,配齐库房设备,定期检查保存情况,规范档案出入库制度和利用审批制度,做到能用电子版时不动用原件。

    项目工作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业务和技术专长,从修复裱糊、编号、录入扫描、杀菌消毒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这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得到全面抢救和保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全三高”的工作原则及要求。一是全员培训,业务素质高。将参与档案抢救的人员按照岗位分为修复组、数字化组和装订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并在市档案局馆跟班实习,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二是全程跟踪,修复标准高。项目工作小组成员全方位介入档案抢救,以规范操作流程为抓手,从修复材料的选取、使用糨糊的配比等细微处入手,严格把控档案修复质量。三是全部验收,图像质量高。考虑到“非遗”档案的特殊性,工作组改变以往档案抽检验收的模式为全部检查验收,加大人力投入,逐页对照原文与扫描件,在保证图像扫描质量的同时做到零疏漏、零差错。

    据统计,这批闽剧剧本涉及明清以来的传统剧本共4100余册,包括清乾隆年间的《梁武访宝志》、清同治年间的《芙蓉园》、清光绪年间的《包公二判石狮》等珍贵手抄本160余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抢救价值,对闽剧的研究、开发、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这批剧本的抢救修复工作正在全力进行中,现已完成3856册剧本的修复与数字化,预计今年第一季度将全面完成。

    修复一件档案、保存一段历史、传承一项文化。福州市档案局馆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增强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自觉把档案工作放在弘扬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大局中来审视、思考、谋划和落实,自觉做好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努力当好丰富闽都文化的“铺路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8日 总第3166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