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屯军古城遗风

作者:王晓雪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1-09 星期二

    我家没有家谱,每当我向父亲问起我们家族的来历时,爸爸总是含糊其辞地说:“好像是随军迁来的吧。”孩童好奇心强,但即使刨根问底,也问不出别的了。直至如今,进入档案部门,我整理资料时才知道,原来贵州绝大多数的汉族,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平定元末梁王的十二年间,从金陵(今南京)随军迁来云贵的屯军之后。细想之,这正是朱元璋政治策略的结果;细品之,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段历史渊源。

    我与弟弟从小生活在具有“习武崇仁”之风的盘县古城城关镇,这里曾经是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到屯军遗风的熏陶,小伙伴们都喜欢习武。最基本的武术套路就是翻跟斗。那个时候,每天清晨或者茶余饭后,都会与小伙伴们压腿拉筋,或者找面墙来练习倒立,或者来一个前空翻、侧空翻。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或者体育课上,大家总会聚集起来,比比谁的空翻翻得好,还要争先恐后地玩一个叫“骑大马”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常常让我们膝盖、手肘的老疤未好又添新伤。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本能的习武动作和侠义仁爱的精神源自屯军遗风。

    古城中有一处远近驰名的“城门洞”,牌匾挂于城门洞正上方,让人感到庄严威武,这是明朝屯军时为抵御外敌而建设的,虽然如今已杂草丛生,但保存还算完好。在古城,这里是一处地理标识,比如说,当被问到哪家的黄粑最好吃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城门洞那家”!古城中的孩童喜欢游“城门洞”,这习惯也是从明朝传承下来的。明朝洪武二十二年修建的屯军古城如一口洪钟,立于山水间,城墙长八公里,高八丈,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古城的西门叫崇仁门,北门叫镇远门,象征一文一武。南门叫广居门,有行天下之大道的意思;东门叫雍熙门,有和乐升平的意思。“城门洞”即北门。屯军古城建筑,处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城,喂蚕之风十分普及,曾经家家户户养桑蚕。古城中的孩童从来都不怕蚕,不仅不怕,还会疼爱地用手摸着桑蚕滑溜溜、冰凉凉的后脊,注视着它们吃桑叶,夏天把上衣脱掉,将蚕宝宝放在身上“冰镇”,别提有多安逸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会兴奋地拿出自己的盒子聚在一起,看谁的蚕宝宝长得好、长得肥。谁也没有想到,这些蚕宝宝竟是古城的“先辈”。600多年前,朱元璋的军队不畏瘴气、不惧艰险,终于排除万难在贵州屯军,渐渐吸引了前来做生意的江南人士,他们用江南的绫罗绸缎、胭脂水粉,换取贵州的兽皮毛料、神奇土药,在交换物品的过程中,将江南的桑蚕带进了盘县古城。

    古城人平时喜欢做荷叶糯米鸡、百合肉丸等家常菜,喜欢吃甜酒粑粑、泡梨等特色小吃。辞旧迎新的春节之际,家家户户必定会准备酥肉和香肠血豆腐等经典菜品,问及家人为何每年必做这几个菜时,他们也说不清楚。如今才知道,这些菜品在600多年前的贵州地界上就已经传开了,我们的祖辈们也是吃着这些菜长大的。

    盘县古城随着历史的车轮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儿时城关人每天吃完饭必定会去逛几圈的体育场如今已经变成商铺;曾经上学必经的斑驳开裂的水泥路,如今已经变成柏油马路;曾经时常在学校外面卖的苦杏仁、酸萝卜、青杨梅等小零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饮料汽水和糖果。古城渐渐变成了我们城关人共同的牵绊,夹杂着青春和岁月的气息,永远尘封在我们的记忆里。她总是在不经意间扬起泛黄又慈爱的脸,呼唤我们城关儿女时常回乡探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月8日 总第316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