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立足实际 精准施策

推动新时代贵阳档案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贵阳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馆长 潘红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2-23 星期五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贵阳市档案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档案局馆持续组织开展“深入找问题找差距找路径找方法,加快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大讨论活动,立足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实际,聚焦档案数字化建设,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精准分析、明晰思路,努力使全市档案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查找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短板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大数据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社会公众查阅利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贵阳市档案局馆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数字化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有限,档案数字化工作起点低、底子薄、欠账多,与“建成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历史欠账多。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规模推进档案数字化,多数档案馆的数字化率超过50%,一些市、县早已完成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周边省会城市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总量和数字化率也相对较高。贵阳市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开始于2008年,2013年起逐渐加快工作进度,截止到2017年12月,市、区(市、县)两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总量为25万余卷,数字化率仅为28%;各区(市、县)档案馆数字化工作开展不均衡,数字化率普遍较低,个别区(市、县)2017年才启动数字化工作。二是经费投入不足。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经费作支撑。近年来,虽然市、区(市、县)两级政府不同程度加大了档案数字化经费的投入,但由于市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较晚,存量档案较大,投入的资金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三是数字档案资源来源单一。各区(市、县)基本还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市直各部门使用的是单机版档案管理系统,只能实现内部查询,不能实现互动,更不能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没有与本市数字档案馆(室)系统进行衔接,无法自动捕获电子文件流转的全过程信息。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从全市档案部门的总体情况来看,档案专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数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更为匮乏。作为全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市档案局馆仅有两名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各区(市、县)基本没有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市、区(市、县)两级档案部门都处于“选拔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两难困境。

坚持依法治档,为档案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以依法治档为龙头,加强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强化监督指导,切实提高档案法治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国际档案日”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现场咨询、展板宣传、发放资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二是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积极推动建立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查办机制;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档案专项行政执法检查,维护档案法律法规的权威。三是强化监督指导。把指导监督与行政执法检查结合起来,以服务为目的,以执法为手段,全面加大服务力度;采取一线工作法、业务培训法、调查研究法、联合互动法“四步工作法”方式,统筹兼顾、重心下移,强化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指导服务,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均衡发展。

坚持资源强档,为产业发展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建成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战略,牢固树立全市档案工作“一盘棋”思想,统一标准规范、搭建统一平台,强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努力实现档案数据海量存储,推动共建共享。一是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制定《贵阳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工程,在2018年年底前,将市档案馆建设成为全省首家市级数字档案馆示范点;在2020年前,3家至4家县级档案馆达到省级数字档案馆测试标准,以点带面、全线铺开,整体提高市、县综合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大档案数字化力度。认真鉴别档案价值,优先对民生档案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力争到2020年,市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率达到75%,各区(市、县)档案馆馆藏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率不低于50%,市直机关室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率达100%。三是全面启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制定全市电子文件管理标准,搭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平台,促进电子文件归档接收、长久保存和共享利用。四是开展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市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等技术规范,对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格式、接收范围、内容、时间、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确保全市电子档案的保管接收等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坚持安全立档,为档案数字化建设保驾护航

    坚守安全这一“底线”,把安全保密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贯穿工作始终,通过组织制度保障、过程监管和技术保障等手段,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一是强化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平台和网络架构,健全数字化安全保密规章制度等手段,从基础设施上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保密工作。二是规范过程监管。强化对数字化加工过程和外包工作的管理,将具有保密资质作为招标工作的“硬杠杠”,加强安全保密教育;将现场监管与远程监管相结合,设置独立、可封闭式管理的涉密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确保全方位监管整个数字化过程;加强数字化成果抽查及验收,确保数据准确率。三是加强技术保障。采取杀防病毒、网络安全隔离、安全审计等措施,建立一整套技术安全管理体系;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积极做好定级和测评工作。

坚持人才兴档,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不断完善档案人才培养、选拔和服务机制,进一步盘活存量、选好增量、提高质量,为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一是盘活存量。合理利用,盘活基层现有的档案人才,强化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对档案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档案从业人员激励机制,落实岗位津贴,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保持档案干部队伍稳定。二是选好增量。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通过高校招聘、社会招录、内部培养等方式,大力选拔和引进具有档案数字化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三是提高质量。采取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定期从区(市、县)档案局馆选拔业务骨干轮流到市档案局馆学习交流,着力提高基层档案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2月22日 总第318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