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保障民生提质量 记录历史助发展

——北京市昌平区奋力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长 赵丽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05 星期一

    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档案局馆根据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以紧抓党建促发展、围绕中心聚合力、服务社会提质量、狠抓落实出实效、规范管理保安全的基本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把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主动服务、主动跟进、主动配合、主动参与,不断拓展档案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用心打造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新局面。

    区档案局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强党性、敢担当、出实效”主题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作风得到提升和转变,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开展“进中央党校,学光荣历史,强党性观念”等实践活动,强化“四个意识”,为全区档案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挥优势 体现档案工作价值

    找准定位,服务民生取得新进展。区档案局馆2017年共接待利用者1万多人次,利用档案9104卷次,出具各类证明达1.16万份,帮助群众在解决拆迁、婚姻、离退休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北京市重点推进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需要居民提供农村宅基地审批等证明材料,因时间紧迫,全区出现查档高峰。区档案局馆特事特办,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方便群众了解政策,熟悉流程,真正做到“干部多干事、群众少跑路”,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创新理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实现新突破。区档案馆作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实时更新“京畿昌平区情展”“京张铁路南口段图片展”“昌平档案——辉煌五十年”等展览;在第九届北京市档案馆日来临之际,在区档案局馆微信公众号上推出获奖作品《昌平区档案馆传统节日系列画册》。一系列档案文化宣传活动激发了群众爱党爱国、爱北京爱昌平的热情。

    整合资源,打造档案编研精品。区档案局馆挖掘整合档案资源,坚持档案编研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作理念,编辑的《政务信息汇编》被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该刊物以民生为主线,整合有关民生的政策信息,同时推出在线阅读,成为展现“阳光政府”形象和公众了解民生信息的平台。

    全程记录,确保农村土地确权档案完整留存。去年,区档案局馆主动融入全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按照档案工作与确权工作同部署、同开展、同验收的总要求,采取会议部署、专业指导、打造试点等多项举措,服务全区确权工作顺利开展;先后组织集中培训2次,对各镇、村、测绘公司开展档案工作培训,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业务素质;协同区确权办开展联合检查5次、专项检查4次,确保全程记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丰富数字档案资源 展现档案工作活力

    区档案局馆积极利用新手段、新技术在继承中谋创新,努力满足群众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创新档案服务思路,拓宽档案服务渠道,为档案工作注入新活力。

    建成覆盖全部馆藏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截至目前,区档案馆已建成涵盖173个全宗的电子文书档案数据库,完成全部馆藏档案40余万卷(件)逾千万页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了土地、婚姻、知青招工等10余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为来馆人员提供查档服务。数据库现有数据约265万条,节点清晰,路径明确,查找方便,电子文书档案年均利用量突破万人次。

    利用网络技术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公开。区档案局馆网站是宣传区档案事业的重要窗口,共设18个栏目,既向群众宣传了档案文化,又为档案业务交流提供了平台。每年国际档案日来临前夕,区档案馆都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为公众查档提供便利。

留存历史记忆 展现档案工作风采

    积极开展“见证城市变迁,记录昌平发展”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去年,区档案局馆对涉及拆迁整治的沙河、小汤山、东小口、北七家、百善等8个镇17个村和南口地区棚户区进行了抢救性拍摄记录,内容包括学校、民宅、特色建筑、胡同街道、文物古迹、古树古木等,整理照片508张,真实记录了建设美丽昌平、城乡发展变迁的历程。

    征集档案,不断丰富昌平历史文化记忆库。区档案局馆积极做好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相关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包括回忆录手稿、历史老照片等在内的许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资料;征集到昌平本土作家高建军、田世国等撰写的地方志文献《明陵行宫巩华城》《泥土乡情》《图说百善》等;接受市民捐赠军旅回忆录《梦绕梁平》及相关照片等。这些档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昌平的发展史,对填补馆藏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1日 总第318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