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王晓红建议

推进文艺档案共建共享

作者:本报记者 崔珍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13 星期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希望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文艺作品是个人或集体情感力量的抒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温度的呈现,或是一种思潮的宣泄,或是理想信念的表达”,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主任王晓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做好文艺工作,特别是对于传统文艺工作者来说,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信,因为内在的信仰决定了你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成为什么样的文艺工作者。

    文化自信从哪里来?王晓红说,文化自信源于对专业知识及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源于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的支撑,而这种热爱和支撑源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认可,源于对近代以来我国革命文化、建设文化、改革文化的认同,只有不断地从文献、影像等档案中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感悟、坚定地继承发扬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艺术修养,才能明白“从哪里来”,才能更懂得“到哪里去”。

    对于如何使文艺工作者真正了解并萃取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王晓红认为,文艺工作者要破除“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思想误区,能够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观展览、查考文献、阅读书籍,自己亲身去感受、对比、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特别是,真实的档案材料在个人观点的形成中发挥了客观公正、有说服力的作用。因此,王晓红建议档案部门多与文艺单位或团体联合举办文艺档案展,将全国档案馆中保存的有关文艺事业的生动实践展现出来,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有机会、有渠道接触珍贵档案,并从文艺档案中汲取能量,保持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树立文艺创作理想,激发创作灵感和活力,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经典作品,使之成为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乃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艺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某个群体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反之,文艺作品也可以影响或者引导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文艺界的表现之一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弥补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短板,需要文艺工作者和档案部门主动记录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被接受的整个过程,推进文艺档案的共建共享,将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出去,借助网络平台扩大文艺创作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何为丑、何为美,从而广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王晓红说,树立文化自信,还要推进文艺档案在世界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能把“走出去”的文艺再“请回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时,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其外孙女唱《茉莉花》、背诵《三字经》的视频,一时火遍网络,大家在为这位美国小朋友点赞的同时,也在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点赞。这也体现出了世界对我们文化的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王晓红建议,有关文艺部门和档案部门要运用巧妙的方式、有效的平台,将更多被外界熟知、获得外界肯定甚至追捧的中国文艺“请回来”,以档案的方式客观呈现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激发国人从多个角度了解和认识我国文化现状,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文化自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12日 总第319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