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秦光蔚建议

用档案保护耕地守护人民

作者:本报记者 崔珍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3-19 星期一

    “档案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观今宜鉴古’‘温故而知新’,就在讲档案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档案更是如此,它是农业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宝贵信息资源,具有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它来源于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结晶,反映了农业科技动态和发展规律,可以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推进新时代下农业现代化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20年间,盐城市43个省级、86个市级、129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到位,年监测图样4896项次,实现了不同类型土壤、主要农作物和耕地质量监测的全覆盖;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专项监测,以及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情况调查等调研结果推进了耕地质量监测成果加速向实践应用转化。这些监测数据见证了耕地质量的变化,奠定了秦光蔚丰厚知识经验的数据基础,同时也为她更好地履职尽责提供了重要的事实支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6年来,秦光蔚先后提出与耕地质量和保护有关的建议和议案近20个,并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秦光蔚多年来深耕沃土、心系群众,谈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她认为,农业科技档案具有综合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只有把零散的信息系统、规范地整理出来,才能切实发挥档案作用。

    秦光蔚建议,首先要做好基础的档案管理工作,从事耕地质量保护的单位和个人要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利用、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检查指导、统一培训交流;在档案形成过程中要确保内容规范,要求书写整洁,坚决杜绝复印件及圆珠笔书写的资料在卷中出现;要加强过程督导,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还应做好农科档案保密工作,加强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秦光蔚对这些话倒背如流,“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大实话,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为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党和国家制定了很多有益措施,作为人民,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护土壤,势在必行;保护耕地,势在必行”。

    秦光蔚说,档案对耕地质量保护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耕地质量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不仅要把数据收集好,还要借助信息化技术保障各项数据收集更加完整、档案管理更加高效。

    她介绍:“比如,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以前是多少,现在是多少,我们每年都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数据统计,这就是档案信息管理;再比如,我们从多年的数据中发现缓效钾有下降趋势,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的土壤质量并不会由此恶化,但我们会积极主动地采取改善措施,这就是档案信息在耕地质量保护中发挥的防微杜渐的作用。”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秦光蔚认为,反思的过程也是严格的档案管理过程,档案记载着历史发展成就,同时也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应该加以改进。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将多年的数据连续起来看,就能捕捉到耕地质量的发展趋势,意识到现在出现的点滴危机,才能及时纠偏、挽救。

    因此,秦光蔚建议,新时代下,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该更好地借助数据、借助档案总结各时期各方面的发展,从客观的证据和事实中提取新知识,从而更加精准地思考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制定哪些工作方案和计划,怎么守护耕地质量,怎样守护人民安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3月15日 总第319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