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南京东郊国宾馆珍贵书画高仿复制工作纪实

作者:特约记者 袁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08 星期日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千百年来,兰台人怀着一颗不变的“初心”,不懈努力地追求心中的梦想,砥砺奋进,矢志不渝。

执着,最纯粹的“初心”

    刚刚过去的2017年,让江苏省档案局馆的栾宁丽、孙冀宁两位同志深切体会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内涵。

    这一年,冬去春来,南京紫金山上的红叶绿了又红。按照省委的要求,栾宁丽、孙冀宁率领工作组对南京东郊国宾馆保存的大批珍贵书画进行高仿真复制。他们连续拼搏奋战8个月,以执着、耐心、传承、专注、精细、创新的工匠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94幅珍贵书画作品的高仿真任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委以及东郊国宾馆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为档案部门永久性保存这批书画创造了条件。

    “这批高仿真的书画看上去与原件同样大小、同样色彩,可保持画面几百年不褪色不变色。既有‘高仿制作’的欣赏价值,又达到书画档案保护传承的目的。经我们亲手完成,很有成就感,很幸运、也很幸福。”看着一幅幅高仿真书画作品,栾宁丽和孙冀宁脸上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传承,永不改变的“承诺”

    选择“档案”,就是选择了历史责任,栾宁丽说。接到省委交办的任务后,省档案局馆经慎重研究,决定由技术部研究馆员栾宁丽和高级工程师孙冀宁领衔组成工作组,负责这批珍贵书画的仿真复制工作。

    虽然他俩长期从事档案仿真复制工作,曾承担过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并获得过多项荣誉,栾宁丽还是江苏省档案人才“151”工程第一层次首席专家培养对象。但是,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还是第一次,8个月内要完成南京东郊国宾馆4座小楼内共90多幅书画的仿真复制,任务艰巨程度毋庸多言。“这次任务无论是规模、数量、画作尺幅大小,还是对技术、品质的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时间较紧,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省档案局馆技术部主任马跃福介绍说。

    “毕竟是一项政治任务,我们俩是入党多年的老党员,别人可以推,我们不能这样做,组织的信任就是一种责任。”栾宁丽自信地说:“一开始,我们就是这么想的,保护好这批珍贵书画使其今后能顺利接收进馆,这是我们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理由不担当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干就干!工作组前期多次赴东郊国宾馆进行调研,了解需求,察看现场,实演技术,反复推敲,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案。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开展市场调研,完成相关设备的招标、采购、验收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我们采取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力争做到一次采集、一次完成。”栾宁丽补充道:“此外,我们努力确保进场设备新、软件新、技术新、水平硬,确保来之能战。”

创新,要勇气更要底气

    至今,栾宁丽还牢牢记得省档案局馆领导出发前的交代:“你们去工作,代表的是档案部门的形象和实力,必须尽快出活、干出水平,拿出经得住检验的成果,展现档案人的良好形象。”

    第一次“出征”就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无论是省档案局馆领导还是国宾馆方面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了解栾宁丽、孙冀宁性格的同事都知道,他们骨子里就带着不服输的坚韧。但当第一次看完现场回来后,他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此前,他们经手的仿真复制工作局限于小幅面的书画,多数在影棚内即可拍摄完成,尚未有过超大幅面仿真和现场复制的经验。特别是南京东郊国宾馆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加上超大数字图像的处理、存储、切分输出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很高,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现场装裱的精准度等,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底气。面对这些技术难题,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自主创新,工作组边试验边摸索,不分昼夜,吃饭和散步时也在思考。除了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他们还请来具有大幅面书画装裱经验的专家共同探讨,一起攻克难题。

    经过多次试验,工作组先后研发出自动升降拍摄平台、机身移动轨道以及自动对焦系统,摸索出一套超大幅面模拟影像现场分幅采集的技术,成功解决超大数字图像处理、存储和切分输出技术的难题。

    经过通力合作,他们终于如期完成了第一批仿真作品,达到了预期效果,其高度的艺术还原性和精准的细节表现,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誉。

担当,尽责不需要理由

    南京东郊国宾馆承担着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期间国家领导人在南京的重大接待任务。为此,省领导要求对省委大院里的4幅画作进行仿真复制,布置在国宾馆主宾楼,其中两幅还是3米×5米的大幅画作。国宾馆方面要求工作组最迟在12月8日前将画作仿真件上墙,这样一算,留给工作组的时间一共才10来天,按正常工序流程,连装裱阴干的时间都不够,这意味着工作组要完成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栾宁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紧张地流下了眼泪。即便如此,他们并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迎难而上。

    经过一整天的准备,第二天晚上8点,他们租借了大型车辆搬运设备,按计划前往省委大院采集有关书画数据。由于省领导还在办公,不能随意走动,大家只能静静地坐在车内等候,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进场。进场后,大家立即投入工作中,搬移家具、架设设备、安装调试、布置灯光、校准焦距……待各种设备就位已是晚上11点多。由于现场环境条件相对复杂,所有拍摄、数据采集、色彩比对等工作必须一次成功,不得二次进场。为此,他们事先打好色谱小样,备好补光器材,边拍摄、边采集、边校对。

    栾宁丽回忆说:“那一晚,大家都埋头忙得没工夫说话,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直到次日凌晨3点才松了一口气,回到驻地已是凌晨4点。”接下来几天,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每天加班到半夜,色彩核准、图形拼接、分幅打印、纸张背揭,每道工序都紧张有序,一气呵成。

    12月8日凌晨3点,几幅画作顺利安装上墙。望着墙上鲜艳如初的画作,栾宁丽、孙冀宁和工作组全体同事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把捷报分享给省档案局馆的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在深夜获悉喜讯后纷纷祝贺,南京东郊国宾馆党委书记徐迎春第一时间用手机发来一个大大的“赞”!

奉献,无怨无悔的追求

    从2017年5月5日工作组正式进驻现场后,栾宁丽、孙冀宁便和工作组的同事们吃住在东郊国宾馆。他们每周周一早上去,周五晚上回,双休日也常常连轴加班。工作间就设在茶水间旁边的过道上,面积不足30平方米,没有空调。夏日里,他们顶着高温工作,衣服上总会浸出道道汗碱;寒冬天,他们在零度以下的小楼里拍摄,冻得手脚麻木不听使唤。每一次拍摄,他们都要将大型设备从地下车库搬运至各栋大楼进行现场搭建。由于工作场地小,大幅书画仿真件打印出图后,只能跪在宾馆大厅地面上揭画。几次下来,膝盖红肿不已。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怨无悔、默默坚守。

    栾宁丽和孙冀宁都已是50岁开外的年纪,身体本就不太好,家庭负担也比较重。栾宁丽长期靠服药硬撑着,这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药量比过去大了许多。她的老父亲长期生病卧床,只能由她妹妹悉心照料。“这段时间,老父亲生活起居全靠妹妹照顾,我只能在工作之余抽空赶回家尽孝。但我们承担的工作责任重大,搞不好丢我们的人是小,但档案部门的脸绝对不能丢!”栾宁丽心怀歉疚但又坚定地说。

    孙冀宁是无线电专业毕业的,转业前在部队从事导弹性能测试,这要求他具备十足的专注力。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养成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他的同事讲述了一个细节:此前,他的爱人经历两次大手术,长期在家休养。为了完成此次任务,孙冀宁一连几周扑在现场无暇顾及家里,家人一时无法理解甚至找到了工作现场,看到年近60岁的老孙依然激情忘我地工作,家人也被深深地打动了。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他们坚守奉献的兰台初心,凭着钻研拼搏的工匠精神,他们一路坚韧不拔,踏实前行,圆满完成了省委交办的任务。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陈万田赞叹:“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档案人的坚守,彰显了兰台人的精神,为档案部门赢得了赞誉,也为自己绘就了人生的精彩!”

    今年2月9日,在省档案局馆2017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时任省档案局馆长谢波为栾宁丽、孙冀宁和工作组颁发“特别荣誉奖”。

    “能够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美好的记忆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栾宁丽说。

    那一刻,他们笑得那么自信、那么幸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5日 总第320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