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作者:胡 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18 星期三

赵明(右二)与驻村干部商讨帮扶措施 叶万财 摄

    2015年3月,经组织安排,四川省南充市档案局办公室主任赵明被任命为江陵镇曹家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江陵镇党委副书记。接到任职令的当天,赵明就赶到村里,和村支部、村委会人员一道,全身心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进村入户 精准制定脱贫方案

    军人出身的赵明,给人们的印象是:走路脚生风,说话如洪钟;工作敢担当,从不“假大空”。他说:“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组织上安排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我只有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不辜负村民们的期望和党组织的信任与重托。”

    曹家沟村属于川北地区典型的丘陵山区,也是江陵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较差,村民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既无支柱产业,又无技术能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村民收入普遍不高。赵明第一次走进村里,就体会到扶贫任务的艰巨。他深知,脱贫致富是村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怎样引导村民脱贫,如何带领大家致富?这是摆在他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他决定先逐户走访,以便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他认为,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既然是精准扶贫,首先必须确定精准扶贫对象。到村里的第一个星期,他和5名村干部各带一个工作组,挨家挨户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精准确定了55个贫困户和145名贫困人口,完整地收集了所有贫困户家庭的详细情况。在这些贫困家庭中,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看到这些情况,赵明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采取帮扶措施,制定具体的脱贫方案。

    根据该村贫困户的现状,赵明在村委会上提出:“为了达到精准扶贫的既定目标,还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惠民措施,对家庭十分困难的贫困户,按照百分之百保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助的要求,予以保障性救助。”为此,村委会决定,对因年老体弱、残疾多病等原因致贫的,申请纳入低保救助;对因病致贫的,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对居住危房的,实施“安居工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维修等方式,解决其住房问题;对贫困户家的在校学生,主要采取联系社会力量帮扶助学,其家庭则通过申请政府救助的方式予以帮扶。

整合资源 完善村社基础设施

    曹家沟村的传统产业是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花生等。辛勤劳作的村民们一年的收成除了种子、肥料等开支,收获甚少。在调查走访期间,赵明了解到,该村有的贫困户近年来在脱贫增收方面也进行过一些尝试,有的养猪、养鸭,有的栽果树、种经济作物。苦心经营后,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辛勤劳动的成果却无法变现,最终大家只好作罢。

    前些年,江陵镇的村道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社与社之间连接村道的支线,却一直是村民们最迫切的期盼。赵明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他想,只有把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才有利于发展农副产业,为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另外,那些住在山间险要地带的贫困户,生产生活出行都很困难,必须尽快实施移民搬迁计划,使他们尽早走出困境。

    赵明的想法与村支书叶万财一拍即合。于是,他们按照村民“自议、自建、自管”的原则,整合各级的专项扶贫资金,将钱用在“刀刃”上。对居住在自然环境差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贫困户,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建造新村的方式,集体搬迁至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

    当全村新修的水泥道路经过农户门前时,祖祖辈辈都住在山沟里的村民们激动地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汽车都可以开到家门口了!”随着两个小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建成,每个社开挖深水井,铺设人饮工程管网,全村的安全饮水和抵御干旱等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村民张二娃说:“几年没回家了,刚进村的时候,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这里既有图书室、卫生室、棋牌室,又有停车场、花园和健身器材,就跟城里人住的别墅一样漂亮!”

授人以渔 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赵明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是中秋节,区民政局和我们档案局的全体同志不顾天气炎热,再次来到村里看望贫困户,给他们送来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在我的记忆里,这至少是第五次到本村开展此类活动了。扶贫期间的这些活动虽然必不可少,但我觉得不能只是‘授人以鱼’,还应该‘授人以渔’。如果只注重‘授鱼’,忽视‘授渔’,贫困户容易滋生等、靠、要的懒惰心理。现在,大多数人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还应该引导他们培育产业、增加收入,彻底斩断穷根……”

    由于该村有30%的人外出务工,大面积的土地被撂荒。赵明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引导村民在产业化方面做文章,让撂荒的土地变成长期增加收入的宝贵财富,才能使贫困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发展柑橘、生姜、大枣等产业。村委会为此专门开办了农民夜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传授柑橘、生姜栽培技术。此外,村委会还鼓励大家养殖猪、牛、羊等,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奖励资金按标准一次性兑现,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对于家中有大片土地但无力耕种的农户,他们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党员杜德华率先引导何兴志等6个贫困户承包120亩土地发展柑橘产业,镇政府提供7000株树苗、2吨化肥,并按进度拨付补助资金。此外,村委会还统一将闲置土地出租,收入由业主、农户、村集体按比例分红。通过这些方式,让多年被撂荒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使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如今的曹家沟村,荒山变青了,田野变绿了,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漫山遍野的果园和蔬菜大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从2014年到201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由6020元增加到642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736元增加到3600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的既定目标。村民们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一位村民有感而发,编了一首打油诗:“昔日荒凉贫困村,今朝户户已脱贫。精准扶贫奔小康,党的政策暖人心。”

    在国家扶贫第三方评估组考核验收时,该村圆满实现了整体脱贫。得知这一消息后,江陵镇党委书记寇兴奎激动地对赵明说:“曹家沟村脱贫攻坚战的完美收官,你这个第一书记功不可没!”赵明说:“主要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高坪区民政局和南充市档案局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以及村支部村委会人员的紧密配合。作为第一书记,我只不过起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功劳应该归大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16日 总第320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