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留住永不褪色的“劳模记忆”

——江苏省常州市用劳模档案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5-02 星期三

    “常州农民”吕兆庚、“小巷总理”许巧珍、“中国技工”邓建军、“钢铁侠”董才平、“电焊玫瑰”吴淑玄、“朴实园丁”曹文、“电力一哥”苏华、“黑猫警长”李松、“幸福使者”王永清……在江苏省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劳模档案展示馆的“群星璀璨”劳模墙上,一张张劳动者的笑脸朴实而灿烂,每一张笑脸都传递出一种幸福、温暖和力量。“从1950年至今,常州涌现出108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常州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在这面劳模墙上只有107张照片,唯独缺少原武进县东安公社安南大队教养员董良宝的照片,我们一直苦苦寻找却始终没有收获。为劳模先进人物建档、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对我们来说既是使命也是责任。”在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主任章慧初眼里,做好劳模档案工作不仅是常州档案人的本职工作,也是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唤起记忆 唤起责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州这块富饶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精英和民族骄子,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不同的岗位上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杰出劳模,您,就是这其中的一位……”2011年冬天,常州市档案局和常州工贸国资公司联合发出《致常州市全国劳动模范的一封信》,向常州市各行各业的全国劳模们送去了一份温暖而特殊的问候,表达了常州市档案局将在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创建“常州市全国劳模档案库”的意愿和想法,希望劳模们捐献出自己珍藏的有关资料和实物。由此,一场寻找“劳模记忆”的活动在全市展开。

    在“征集信”的温情感召下,第一批劳模受邀走进了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实地察看保存劳模档案的馆库情况。在座谈交流中,回顾过往令劳模们感慨万千,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描绘蓝图使劳模们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辉煌灿烂的明天。劳模们抚今追昔,感受到劳模档案工作的深刻意义,提升了寻找“劳模记忆”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并参与这项工作。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常州市档案局就带动13位全国劳模捐赠各类档案资料和实物2万余件。档案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劳模的工作生活照片、成长记录、工作日记、信函、手稿论著、录像带,使用过的设备、工具、服装等实物,还有劳模获得的证书、奖章、绶带、奖状等。

    赵武岭,曾是常州市第五棉纺织厂织毯挡车女工,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初见老人,她思维清晰、精神矍铄、衣着朴素,让人感到一种亲切。提到劳模档案,老人赞叹:“档案局做了一件大好事。志愿者到我家里征集材料时,我内心感到真高兴,将所有的资料、照片、证书、奖章等全部捐了出来,我的东西放在展示馆里既安全又放心。能够让档案说话,既传承了劳模精神,又能教育后人,我坚决支持这项工作,这是百年树人的一个极好舞台。”

    像赵武岭这样的全国劳模在常州市还有很多,他们在过去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标杆,今天又以另一种形式回馈社会、影响后人。

寻找记忆 寻找力量

    在劳模档案的征集工作中,活跃着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档案结缘;他们奔走在街头巷尾,传递着爱心与责任;他们往返于单位家庭,寻找着“劳模记忆”;他们的队伍日益壮大,为了共同的追求组成一个团队。这就是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

    开展征集工作的初期,为了让劳模们对档案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常州市档案局、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走访,与劳模和劳模家属倾心交谈,详细介绍开展劳模档案工作的规划和想法,得到了劳模们的充分信任与支持,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征集工作的火热推进,由一些热心劳模组成的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逐步成为一支强大的征集力量,他们中除了有发挥余热的劳模代表,还有热心公益的企业负责人、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等。志愿者们深入机关、企业和家庭,大力宣传劳模档案征集的意义及捐赠的内容,成为档案馆与劳模们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为了广泛深入持久地寻找到更多的“劳模记忆”,引导和激励其他公众积极参与档案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2015年3月,常州市档案局成立了一支专业的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使征集工作组织更规范、行动更有序。之后,专门印发了《关于聘请全国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的通知》,举行了志愿者授牌仪式,特别聘请常州市劳模创业者协会会长曹德法等12位同志为全国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由他们深入各行各业,挖掘和带动一批劳模,征集更多更丰富的劳模档案资料,不断扩充“劳模记忆宝库”,让劳模档案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实践证明,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使征集工作如虎添翼,掀起了数次劳模档案的捐赠热潮。

    曹德法,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他曾是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谈到自己热情参与档案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受时,老人深情地说:“我是全国劳模,也是志愿者,参与征集工作已经10年了,我的最深感受就是读懂了‘志愿’这个词的深刻含义,懂得了志愿者应具备的责任与担当。征集工作非常有意义,要确保征集队伍不能断线,征集劳模的资料也不能断线。在征集过程中,我们一般采取先易后难的步骤,比如我对纺织比较熟悉,因而最先将纺织系统的全国劳模档案资料征集完毕。此外,我们还经常利用微信群发布信息,和劳模进行网上交流,以保证第一时间获取征集线索,印象最深的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模邓建军在党的十九大会议结束后立即将所有的参会资料和证件捐给了档案部门。”

    除了像曹德法这样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的老劳模,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中还有70后、80后、90后,他们虽来自不同领域,但都是为“劳模记忆宝库”添砖加瓦的奠基人。每年,怀揣着相同梦想的志愿者们都相聚一堂,回顾一年来劳模档案工作情况,共享收获喜悦,共谋未来发展。志愿者们默默发挥着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力量。

传承记忆 传承精神

    弘扬楷模正能量,传递劳模好声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劳模记忆宝库”的社会价值,如何让老物件发挥新作用,如何将学习劳模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常州市档案局和市档案博览中心从自身出发,加强对劳模档案的宣传与利用,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档案展览展示平台,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劳模事迹,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社会氛围。

    于2010年起历时两年建成的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位于常州市钟楼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内,为市档案局下属事业单位。这座创意街区的前身为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是典型的“伴河而生”的常州老工业企业,也是常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街区依托运河沿线开发、保护、传承常州工业的文脉和记忆,成为常州市区运河段一个文化亮点。为利用好这一平台,市档案局谋定而动,决定在市档案博览中心设立独立的常州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举办“常州市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展”。2016年4月28日,历时半年建成的展示馆和事迹展向社会免费开放,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常州先后涌现的108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以及从征集进馆的5600余件劳模档案中挑选出的300余件精品,既是送给劳模的节日礼物,更是传承劳模精神的新平台。开馆开展当天,44位全国劳模参加了开幕式,这在常州历史上是少有的。

    建成后的劳模档案展示馆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新职工入职教育、党校干部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部分市级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都将展示馆作为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站。展示馆开馆不到两年,就接待社会各界参观人员7万余人次。人们通过观看劳模生平事迹介绍、劳模档案等,近距离感受劳模群体,感受到常州发展的巨大变化离不开每一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全国劳模。同时,展示馆获得了劳模们的极大认可,出身各个行业的劳动模范都能在展示馆中找到归属,每当他们看到常州生产的手扶拖拉机、灯芯绒、变压器、金狮自行车、星球牌收录机等各个行业的明星产品时都称赞有加,为家乡的光辉业绩而骄傲,特别是看到展示柜中的奖状、奖章等个人档案,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每次参观展厅后都非常激动,纷纷表示要继续将自己的实物捐赠给档案馆。

    市档案局局长金云江表示,市档案局对劳模档案非常重视,目前按照“一人一档”进行管理,并逐步进行数字化扫描与拍摄,对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将永久保存,为捐赠档案的劳模们提供优先利用等服务,为劳模们建立口述档案,下一步将加大对年事已高劳模们口述档案的采集和整理力度,抢救性地保存他们的声音和影像。这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劳模精神成为永不褪色的旗帜,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30日 总第321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