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案编研初体验 细节之处铭心间

——记《档案见证·大熊猫》编研点滴

作者:杨梓楠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7-18 星期三

    日前,由四川省档案局、四川省档案学校编撰的《档案见证·大熊猫》一书出版发行。我在基层锻炼期间,有幸参与了此书的编研工作。初次接触档案编研,从资料搜集、书稿撰写,再到不断修改完善,每个环节都让我感悟到细节的重要。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历史学家傅斯年曾作一副对联“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用来形容寻找史料过程的艰辛。这句话用在档案资料的搜集上也十分贴切,那就是尽最大努力找到最全面的资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档案资料搜集之路充满艰辛。我们课题组首先奔赴雅安碧峰峡基地,搜集到了大熊猫生长日志、认养协议、基地建设等档案资料。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细节问题,如部分大熊猫的生长日志不完整;档案资料多为近10年的,缺乏较早的档案等。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2008年汶川地震后,卧龙基地工作人员将数十只大熊猫紧急转移到这里,导致档案资料分散在卧龙和碧峰峡两地且未及时整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立即前往卧龙基地,经过多日的努力,搜集到包括震后抢救档案、行为生态档案等在内的大量档案资料,其时间跨度近40年。此外,我们还奔赴宝兴县档案馆、四川省林业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雅安市生态博物馆等地搜集档案资料。

    正是由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我们才可以向读者讲述完整的故事。卧龙和碧峰峡的档案相结合,见证了大熊猫“晴晴”在震后获救以及新生命诞生的全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箭竹开花导致大熊猫生存困难,照片档案讲述了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故事。

处处留心皆学问,细节之处定成败

    在前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始撰写文稿。文稿中涉及动物学和林学等专业知识,需要查阅专业书籍或向有关专家求证。从中我认识到,档案编研处处皆学问、细节之处定成败。

    为攻克专业难题,我积极查阅相关书籍。例如,在对大熊猫生命周期的划分上,我发现对大熊猫哺乳期、幼年期、亚成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的年龄划分不尽相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间、大熊猫最新分布情况等内容因不断变化而有待核实。我对许多专业问题慎之又慎,以免出现疏漏之处,在多方比对之后,往往选取相对权威机构的表述。

    初稿完成后,审读会在四川省档案局召开,我在会上作了专题汇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例如:规范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表述,从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两方面入手改写大熊猫保护的章节等。专家们对细节的重视令我受益匪浅。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

    审读会结束后,课题组开始按照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修改文稿,并补充相关资料。在修改过程中,我反复阅读文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不留一丝遗憾。

    在文稿修改阶段,我重点完善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细节。一是做到了前后表述统一。由于文稿为多人共同撰写,在机构名称简写、图片说明等方面表述不一;在修改中,我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努力做到前后表述一致。二是提升图片质量。由于初稿写作时间仓促,部分图片质量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运用修图软件进行加工,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机构联系,请其提供原始图片。三是创新表述方式。关于大熊猫分布的情况,修订稿更好地表达了熊猫遍及世界的寓意。

    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经过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修订稿字数由初稿的2.3万字增加到4万字,图片由初稿的293张增加到500张。在第二次审读会上,修订稿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我也深刻领会了“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的内涵,而其中的“改”字正是对细节之处的精益求精,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7月16日 总第324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