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突出档案特色 讲好历史故事

——在全国档案新闻暨档案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蒋 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9-21 星期五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作为国家档案局主管的保存民国档案的档案馆,担负着深挖民国档案价值、开发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职责。二史馆充分借助《中国档案报》文化版这个档案文化宣传平台,突出档案特色,讲述民国档案背后的故事。下面,笔者将近年来二史馆在《中国档案报》文化版的刊稿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作一简要陈述。

    2016年,二史馆在《中国档案报》文化版刊发稿件50余篇;2017年,刊发稿件27篇。其中,专题稿件可以说是二史馆组稿、刊稿的一大亮点,共推出专题稿件3组21篇。这3组专题稿件分别是“‘博爱’的故事”专题、“卢沟烽火”专题和“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专题。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2016年,二史馆推出了“‘博爱’的故事”专题文章,共计10篇。这组文章以二史馆馆藏档案为依托,对孙中山的吏治革新、让位袁世凯、铁路建设构想及其与黄埔军校的创立、大元帅府的建立等史实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在配发的档案资料和图片中,既有广为人知的孙中山题写的“博爱”横幅,又有鲜为人见的“袁世凯通报清帝退位诏书致孙中山电”等珍贵档案,可谓是反映孙中山先生艰难革命历程的微型档案精品展。

    2017年是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二史馆推出了“卢沟烽火”专题稿件,共计5篇。该专题以二史馆馆藏档案资料为基础,讲述了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佟麟阁、赵登禹等抗日将领浴血奋战的事迹,再现了中国军民对日本军国主义顽强抗战的历史场景。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为此,二史馆推出了“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专题稿件,共计6篇。这组稿件利用二史馆馆藏档案史料,从加害方、受害方、第三方的视角全方位呈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以及日军大肆劫掠中国文化珍品的情形等。

    除了专题稿件外,其他稿件也都本着依托档案讲故事的宗旨,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了解民国时期社会百态的窗口。例如,《民国元旦怎么过》《1943年陪都重庆“节俭过年”的背后》《1944年“四四”儿童节大漠腹地玉门的庆祝活动》《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不了丹青情》等文章都是利用二史馆馆藏档案,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的变迁。其中,《1939年,抗战烽火中故宫文物的赴苏之旅》《革命“圣人”和革命“巨人”的友谊见证》《卢沟桥战斗的直接指挥者》《“三一八”烈士公葬圆明园曲折过程》等文章被《作家文摘》《北京文摘》《南京晨报》等报刊转载。

    《中国档案报》是二史馆宣传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近几年,二史馆坚持政治性、时效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的组稿原则,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出大批优质稿件,使二史馆的档案宣传工作在发展中有创新,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重视和支持档案宣传工作。二史馆领导对宣传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与中国档案报社长期合力宣传取得了成效。中国档案报社的领导多次到二史馆召开作者、读者座谈会,传达全国档案新闻暨档案文化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介绍《中国档案报》文化版的栏目设置,提出选题、配图等具体要求,并征求改进文化版宣传报道的意见、建议。几年来,二史馆副馆长曹必宏主抓此项工作,全力支持组稿工作。首先,严把稿件政治关。曹必宏表示,组织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进行考量,并把讲政治体现在组稿工作的全过程,大到选题、小到标点,确保所推荐稿件符合目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导向。其次,定期召开组稿会议,召集相关部门主任、主要撰稿人,讨论选题、制订组稿计划、选好组稿对象、确定交稿时间。再次,关注国家档案局的工作部署和档案宣传工作要求,注重配合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时间节点策划、组织稿件,二史馆推出的几组专题稿件都是在馆领导的指导下完成的。

    第二,保持与报社的顺畅沟通。在组稿过程中,二史馆与《中国档案报》文化版的编辑就稿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常常为一个标题的制作、一句话的表述以及一张配图的选择反复沟通、推敲,确保每篇文章经过不断打磨,以最好的品质呈现给读者。在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专题稿件挑选配图时,报社编辑表示,稿件配发的照片既要能够反映日军的残暴,但又不要出现血腥的画面。按照这个要求,二史馆在馆藏照片中反复挑选,最终选定最佳的配图。可以说,呈现在报纸上的每篇文章、每幅图片都是编者、作者等共同打造的成果。

    第三,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在《中国档案报》文化版改版后,二史馆就立即组织近20人的作者队伍,针对新开办的《民国风云》栏目撰写稿件。几年来,二史馆已建立了稳定的作者队伍,其中,有的作者从2016年至今已发表文章18篇。《中国档案报》文化版这个档案文化宣传平台将二史馆撰稿人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了起来,撰稿人撰写档案文化类文章的水平大幅提升,也为以后的稿源提供了保障,报社与撰稿人可谓是合作共赢。

    第四,依托丰富的馆藏优势。目前,二史馆馆藏民国档案1354个全宗250余万卷,是研究民国史的珍贵史料。二史馆所刊发的稿件,不论是专题稿件,还是单篇稿件,都极具档案特色,每篇文章都配发精选的档案图片。同时,这些文章的选题也都是从档案工作实践中衍生的文化作品。例如,“‘博爱’的故事”专题稿件策划的灵感就来自二史馆主办的“‘天下为公’——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档案图片展览,并从参展的大量档案文献、历史图片、手令、题词等资料中优中选优,与稿件配发。

    丁薛祥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曾强调,要充分挖掘档案价值,把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今后,二史馆将继续加强与报社的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档案报》这一档案行业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宣传、推介二史馆丰富的民国档案,进一步挖掘民国档案资源的价值,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精品,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坚强保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9月20日 总第327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