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现场侧记

作者:陈诺 姚竣译

来源:新华社

2018-10-18 星期四

    国庆期间,首都博物馆方厅三层吸引了大批参观者。从9月30日起,“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正在这里举办,近6万名参观者慕名而来。

    记者3日在首都博物馆门口看到,即使临近闭馆,排队等候进馆的队伍依然很长。工作人员说,高峰期甚至要等候一个小时以上。短短3天,方厅三层展厅门口放置的两叠厚厚的留言本已被写满:“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要好好珍惜”,“浏览过历史的记忆,见识了祖国的成长、国人的成长,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感谢这些记者留下的珍贵影像!致敬!”……

    继系列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之后,这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首次以展览形式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展览从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的1000多万张历史照片中,精选出百余幅经典作品,用鲜活的影像呈现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百年国史浓缩在一幅幅照片中,引发不少参观者强烈共鸣。“这是趁着炮火照亮夜空的瞬间抓拍的。”在《夜攻单县》照片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仔细地阅读图片说明,不时自言自语。这幅照片拍摄于1947年1月,解放军战士冲上高地的瞬间被镜头记录下来。“9月30日我就来过一次,今天专程来再看一遍。”老人说,新华社记者不畏艰险,定格了历史,这些照片值得细细体味。

    来自安徽的女孩潘乐萌与一幅拍摄于1957年的芭蕾舞演出照片合影,并将最满意的一张发到微信朋友圈。“戏比天大,不忘人民。我看到在新华社记者的镜头里,这些精神在持续传承。”她对记者说。

    71岁的顾宏声与一家老小来北京旅游,他在一幅拍摄于1964年的照片前凝视许久。照片中,新疆于阗文工队队员正在翻越沙丘,到农村去演出。顾宏声说,他17岁从上海远赴新疆阿克苏支边,一待就是18年,“常常跑了几天几夜见不到一个人,从沙丘那头翻过来演出的文工团就是我们最亲的朋友”。

    在展览出口处,记者与56岁的大学教师王月仙交流起来。被问及印象最深的作品,她将记者带到一幅1977年高考考场的照片面前,一边说一边就红了眼眶。她在照片中伏案答卷的考生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考中了当地的‘状元’,我的母亲非常自豪,每天都去榜单前大声念我的名字。”她说,“如今我已经做了半辈子的教师,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这些照片就是我们浓缩的人生。”

    28岁的李湘湘看着77级清华大学学生上课的照片,感慨光阴荏苒,“镜头下的年轻学生已经奔向祖国各行各业,新时代的我们务必只争朝夕”。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郑以清在父母帮助下,一字一句朗读图片说明。在留言本上,他以汉字加拼音的方式,写下了“我爱祖国”。

    展馆设置了专门区域,轮播精选的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长凳挤满了,观众就席地而坐,很多人直到闭馆都意犹未尽。不少参观者告诉记者,此次展览就是一本“迷你版”的《国家相册》,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更告诉我们向何处去。“国家相册”是新华社2016年基于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创办的微纪录片栏目,目前已播出100集,累计观看量超过21亿次。

    这一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