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服务党和国家总体外交 助力档案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外 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1-27 星期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档案界迫切希望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大家庭。1980年8月,国家档案局正式向国际档案理事会提出入会申请,并于当年被接纳为甲类会员。此后,国家档案局于1993年参与建立并加入了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2014年加入了东南亚太平洋音像档案协会,2016年加入了国际档案理事会欧亚地区分会等国际组织,成为国际档案界非常重要的成员。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档案局与29个国家的档案馆和图书馆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加入中俄、中南人文合作交流机制,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助力档案事业不断发展、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贡献。

扩大中国在档案专业领域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提升软实力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成立于1948年6月9日,是档案领域最高级别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咨询关系。1960年,中国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档案大会,第一次与国际档案组织建立联系,标志着中国档案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端。自1980年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之后,国家档案局积极参与并支持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各项活动,每年派代表团参加国际档案理事会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年会和专业项目。

    1988年8月,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冯子直在法国南锡召开的执委会会议上正式申请由中国主办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当即获得全体执委会委员的一致同意。

    1996年9月,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召开,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在此次大会上当选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席,王刚在其任职期间成功地主持了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工作。

    2016年9月,应韩国国家记录院院长李相镇特别邀请,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主旨报告,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有24篇报告入选,入选数量仅次于东道主韩国。中国既努力发展全国档案事业,也积极参与国际档案事务,越来越多的档案工作者在国际档案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逐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档案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的档案工作者还分别在国际档案理事会下属的项目管理委员会、著录标准委员会、电子和其他现行文件委员会、专业档案协会处、企业和劳工档案处、城市档案处、《逗号》杂志编辑部等机构中担任成员,成为发展中国家直接参与国际档案事务的重要代表和中坚力量。

    1993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导下,由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朝鲜等国档案部门组成的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东亚分会的宗旨是实施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总目标,建立、维护并加强本地区档案工作者之间、档案机构和专业组织之间的联系;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本地区的档案遗产;通过提供信息、广泛宣传和鼓励开放等方式促进对档案的利用;促进、组织并协调本地区档案领域的活动;主办本地区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同致力于用文献记录人类经验并利用文献为人类谋利益的其他组织和机构开展合作。成立25年以来,东亚地区分会围绕“数字时代的法规、利用和保护”“档案管理标准”“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档案馆”“数字形式档案的挑选、保护和利用”等议题组织召开了研讨会,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了数期“档案学深造证书班”,为本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各级档案部门积极承办和参与东亚地区分会的活动,利用这一平台与东亚各国档案部门建立联系,互相学习,共谋发展。

    2016年5月,国家档案局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欧亚地区分会。欧亚地区分会成立于2000年,成员主要是来自欧亚大陆国家的档案馆,如俄罗斯、波兰、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档案馆。通过这一机制,国家档案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上述国家和地区档案部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加强档案双边合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档案合作关系

    目前,国家档案局与29个国家的档案部门签署了档案领域双边合作协议,在协议的框架下,开展了交换档案目录、交流档案工作经验、共同举办研讨会和档案展览等活动。近年来,国家档案局联合有关单位在国内外相继举办了“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中土关系档案展”“中蒙关系1949-2016档案展”等档案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2015年6月,为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国政府档案领域合作议定书》框架下,“中土关系档案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出了中土两国在历史交往中形成的46组档案。参展档案来自中国中央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档案馆。档案内容丰富,展品形式多样,时间跨度约400年,深刻展示了中国与土耳其两国在此阶段的交流合作情况。该展览于2015年10月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档案馆再次展出。

    2017年6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主办、福建省档案馆协办的“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旨在展现特定历史时期印尼华侨的社会文化生活,彰显广大华人华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见证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让更多的公众通过一件件档案了解中国和印尼友好交往的历史,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积极参与高级别人文交流合作机制

    中俄档案领域人文交流成果显著。为促进和推动中俄两国档案工作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9月16日,中俄档案合作工作小组在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7月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成立,并纳入中俄政府间人文合作机制。2014年9月13日,中俄档案合作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为提升合作机制水平,进一步促进中俄两国档案工作的合作与交流,2016年11月,双方将中俄档案合作工作小组提升为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工作小组成立以来,中俄两国在档案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举办了15次例会,取得了多样化的成果,包括共同举办档案展览、召开档案工作研讨会、出版档案文献汇编以及共同加强两国地方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2015年8月,“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展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中俄两国档案部门合作的一次盛举;2016年7月,中共六大会址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修复完成,国家档案局提供了44件档案仿真复制件,用于筹备中共六大会址展览;2017年9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联合举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中俄‘丝绸之路’历史档案展”在深圳市档案中心开幕。作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档案合作工作小组在档案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的合作,为加强中俄两国人文合作、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入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委员会。2017年3月,国家档案局加入了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委员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精神,国家档案局积极探讨与南非国家档案馆签署双边档案合作协议的可能性,推动两国档案部门在馆藏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同举办档案展览和档案业务研讨等方面开展合作。

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于1995年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由国家档案局牵头组织,成员包括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文化部档案处等单位,时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郭树银担任首任主席。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组织中国相关记忆遗产保护部门和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支持和参与世界记忆项目,已先后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甲骨文》《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等13份文献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的成功推广和实施提升了公众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档案部门的社会关注度,吸引了学术界对文献遗产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的人文建设,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为服务党和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贡献。

    中国同时还是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的创始国和积极支持者。时任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于2014年在广州召开的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六次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在任期间,李明华推动在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建立了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办公室,在西安举办了亚太地区文献遗产保护研讨会(2016年6月),在苏州召开“世界记忆项目与档案事业发展研讨会”(2016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北京学术中心(2017年7月),为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扩大中国影响力,推动亚太地区文献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8年11月,为进一步做好丝绸之路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工作,利用档案文献讲好丝绸之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丝绸之路文献遗产保护和利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举办。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各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为档案文献遗产更好地传承丝绸之路精神、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贡献智慧和力量。会议期间,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也在福建省档案馆成立。同月,在“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一周年之际,经国家档案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教育与研究分委会同意设立的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也在苏州市档案局正式揭牌。目前,世界范围内共设立了澳门知识中心、北京学术中心、韩国安东学术中心、福建学术中心、苏州学术中心5家中心。苏州学术中心设立后,将以宣传推广世界记忆项目为目标,组织开展世界记忆项目进校园等活动,开发档案文献遗产相关课程,提升社会档案意识,积极探索档案文献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协同合作。活动期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分别在福建省档案馆和苏州市档案馆展出。展览汇集了342件(组)历史档案珍品,展现了丝绸之路千年文化底蕴和中国与世界在外交、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历史。此次展览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2018年12月,国家档案局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共同举办16世纪至20世纪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展览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法国、波兰、韩国、捷克、日本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档案、图书机构提供展品并参与协办。

加强人才培训,助力干部培养

    为保障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档案局多次组织档案人员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进行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年轻干部赴香港参加“档案学深造证书班”,为全国档案部门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和中坚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国家档案局外事办公室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签署了双边合作协定。根据该合作协定,从1999年至2015年,国家档案局先后派遣了8批约200名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赴密歇根大学进行了档案业务培训。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档案管理理论和方法、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基于互联网的档案信息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在此期间,双方还在北京大学召开了中美高校档案管理座谈会,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召开了中美档案工作座谈会暨赴美培训项目成果交流会等活动。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赴美培训项目使学员们获益匪浅。学员们对美国档案工作的许多方面有了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如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档案保护技术、电子文件管理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法、基于互联网的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在中美档案工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精准的认识。同时,培训的环境使学员们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进入新时代,中国档案外事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发展档案事业的总体目标上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续写档案外事工作新篇章,铸就档案外事工作新辉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1月26日 总第330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