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各地动态

内蒙古察右前旗档案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作者:杨利群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12-18 星期二

    本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简称察右前旗)自然环境恶劣,是国家级贫困旗,全旗辖5镇4乡,120个行政村,人口21.7万。近年来,全旗档案部门坚持从精准扶贫工作全局出发来谋划和推进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各项要求、各项措施全面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中,做到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留存看得见、用得上的精准扶贫档案资料,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原始记录和真实凭据。

    2018年7月,自治区档案局、自治区扶贫办确定察右前旗为全区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示范点,进一步规范嘎查(村)、苏木(乡镇)、旗(县)3级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自治区档案局领导多次深入察右前旗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实地指导乌拉哈乡和海丰村精准扶贫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就如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乡村档案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自治区档案局积极组织协调,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打造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档案管理模式。

    察右前旗委、旗政府也高度重视档案工作。2017年,首次把档案工作列入旗直各乡镇、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旗委组织部还于次年组成4个考核组对全旗各乡镇、各单位进行年度考核,实现档案巡查工作全覆盖。2018年年初,旗委书记杨印带队,协调旗扶贫办、旗档案局、旗农牧业局、旗财政局等组成调研组,深入乌拉哈乡专题调研精准扶贫档案工作。

    海丰村是察右前旗深度贫困帮扶村,所辖9个自然村,常住人口320户610人。自治区档案局采取了多种方式对海丰村进行帮扶,累计下派驻村扶贫干部5名,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资金143.5万元,帮助打机井2眼,捐款捐物43.6万元,帮扶脱贫46户96人。自治区档案局常年派驻海丰村的扶贫工作专职干部扎根于当地脱贫攻坚任务第一线,成为助推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推动了海丰村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

    走进村档案室,档案柜里整齐排列着一盒盒精准扶贫工作档案。打开档案盒抽出几份贫困户档案,旗(县)、乡镇(苏木)、嘎查(村)3级申请公示,民主评议等认定材料齐全完整,各类报表填写工整规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收入来源、脱贫需求、扶贫投入资金等信息一目了然,为精准识别提供了凭证,为精准施策提供了良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海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由最初的67户141人,缩减为19户46人,计划今年再脱贫11户28人,脱贫攻坚任务取得较大进展。

    不仅如此,精准扶贫档案还是海丰村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化解上访隐患的“金钥匙”。村干部介绍说,在精准识别阶段认定贫困户后,贫困户会得到相应政策性扶贫补助和救助帮扶。未认定的村民心里落差大,向村委会“告状”的情况时有发生,“张家的贫困户资格怎么认定,李家凭什么获得健康扶贫政策照顾,我个人上报的申请材料比对情况为何不符……”仅2017年,村委会就利用扶贫档案解决矛盾纠纷事件十余起。如今,村民无论是想了解党的扶贫政策,还是想知道扶贫干部如何开展工作,都能从档案中得到满意的答复。

    精准扶贫档案见证了扶贫工作的累累硕果。察右前旗在全面摸清贫困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全旗产业布局和区域特点,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目前,全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6233人已实现脱贫,其余6717人正在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措施,逐步摆脱贫困。这一系列工作都以文字、图表等形式被保存在扶贫档案里,生动记录察右前旗人民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正如察右前旗扶贫办干部所说,档案就像一面镜子,文件材料全不全,不仅是上级督查考核扶贫工作的依据,而且是旗扶贫办日常倒查、自查得失的依据。

    察右前旗的老百姓动情地说,“近年来,依靠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发展起了旅游产业,不仅钱袋子鼓了,自然生态也得到了恢复,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草原盛开的马兰花,就像开在大伙儿心中的扶贫之花。”正在建设的京呼高铁横穿察右前旗东西部,届时该旗将被纳入进京“物流三小时经济圈”,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惠及更多农牧民。精准扶贫这项伟大工程在察右前旗落地生根、喜结硕果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就像草原大地盛开的扶贫之花,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迎阳绽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12月17日 总第3311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