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论坛

改革开放四十年 民国档案气象新

作者:马振犊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1-08 星期二

    “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民国历史研究基地”“民国档案典藏重镇”“档案数字化工作标杆”,这些都是今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的桂冠索引。回顾二史馆的发展历程,恰如春风吹过满眼绿。二史馆从1951年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依靠全馆人员的接续努力,60余载硕果累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无疑是其中最辉煌的篇章。

夯实基础 建设民国档案重镇

    馆藏是档案工作的固本之基,历经几代档案人的努力,二史馆馆藏不断丰富,演绎了聚沙成塔的传奇。自1951年至1985年,陆续接收进馆的档案占当时馆藏的四分之一以上。此后,从机构到个人,从国内到海外,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搜集,二史馆的档案征集之路越走越宽。目前,二史馆馆藏总量已达1354个全宗240万卷,约4500万件。雄厚的家底为二史馆在存史资政、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出愈加显著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加快档案数字化发展

    走进二史馆,在窗明几净的利用大厅,查档者可在40台电脑上打开查档系统,通过案卷标题、起止时间、关键词等多种方式检索档案,过程简洁高效,这得益于档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二史馆“馆藏档案数字化5年工程(2013-2017)”的按期优质完成,基本实现了档案整理编目、保管和存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这项工程中,二史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得到财政部的专项支持,举全馆之力,苦干5年,完成了馆藏档案36%的数字化计划,使档案基础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奠定了未来几十年数字化档案馆发展的良好根基。

    跟随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二史馆在档案现代化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缩微复制、电子检索、档案数字化到信息存储百花齐放,形成了由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组成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加快了信息处理和流转速率,推动档案服务质量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彰显特色 服务中心与公众

    二史馆始终将民国档案利用工作视为档案生命力之延续,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在为广大群众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40年来,二史馆致力于为查档者提供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便捷高效的服务,累计接待查档利用者近60万人次,接待海外学者1万余人次,参观查档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二史馆馆藏《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申报主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正式成为人类永久记忆。

    因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民国档案在对台交流方面凸显出特殊平台的价值。自1984年二史馆宣布对台开放30余年来,到馆查阅档案及参观访问的台湾人士已逾200人,其中包括许多台湾政商学界名人,对台交流活跃。民国档案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与重要影响日益凸显。二史馆多次赴台、港、澳举办珍贵档案专题展,引起热烈反响。民国档案在打造民族共同记忆、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摘录制成20余万张抗战殉国将士名录卡片的基础上,二史馆于2003年建成民国人物查询电子数据库,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10多年来,查询需求持续不减,成为二史馆服务社会大众的热点与亮点。一面面锦旗和一封封感谢信饱含着公众的感激和认可,更是二史馆继续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的动力。40年来,二史馆深挖馆藏资源,编辑出版各类档案史料140余种,成为体现二史馆特色的重要平台;创办馆刊《民国档案》,被连续评为中文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民国大校场”在档案界微信公众号榜单上名列前茅。2017年以来,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二史馆向社会公众敞开大门,吸引了近千名参观者,充分彰显出民国档案的文化影响力。

把握机遇 不忘初心谱新篇

    近年来,二史馆在两岸成功举办“中国战区受降档案史料展”“馆藏孙中山档案珍品展”等重点展览,与中央档案馆合办“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大型展览,陆续出版《抗战档案大汇编》,开展相关抗战档案数据库建设,成功申报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广泛学术合作,民国档案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着眼于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二史馆始终把筹建新馆列为头等大事。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及江苏省南京市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下,2014年,二史馆新馆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计划总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南京市南部新城文化长廊的重要地标及组成部分。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二史馆档案人永远不变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二史馆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目标、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

    (作者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月7日 总第332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