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乘风破浪潮头立 扬帆起航正当时

——云南省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纪实

作者:李 颖 杨健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05 星期日

    云南省146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1646万卷、录音录像带2万余盘,其中有近百万卷国家重点档案需进行抢救保护。20世纪80年代起,云南省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在国家档案局和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云南各级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下,30余万卷国家重点档案得到抢救,其中,近10万卷破损档案得以修复、4亿画幅档案得以数字化、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这源于云南省档案系统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项抢救保护手段、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拓展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具体实践。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档案管护环境

    基础设施是档案安全管护的物质条件。云南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起步较晚,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地方财政投入困难的制约,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普遍存在馆库面积偏小、建设标准偏低、使用功能单一、保管能力严重不足等情况,同时,受自然灾害频发影响,档案馆库大多呈现危旧状态,成为制约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紧抓机遇,乘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东风”,积极争取规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将全省130个县(含畹町)全部列入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2010年建设启动之始,省档案局迅速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开展顶层设计,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项目管理,统一开展可行性研究,建立了项目建设跟踪督察制度及档案馆功能安排审查制度,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新建档案馆均满足制度要求。

    随着建设项目的科学实施,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在云岭大地拔地而起。目前,4个州市档案馆、100个县级档案馆新馆已按国家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库房面积和业务用房能够满足今后30年的发展需要,馆舍面积不足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档案馆库抗灾能力得到大大增强,档案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在做好档案馆新馆建设的同时,云南省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加强管理、加快实施。为加强对全省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的领导,省档案局和省财政厅组建了省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评审委员会,成立了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省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6至2017年,全省共实施539个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档案基础设施日益扎实,项目效益得到有效发挥。省档案馆及昆明市档案馆配置了较为全面的档案管护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库房温湿度已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馆区安防监控实现全覆盖,档案出入库管控、自动灭火、溢水自动检测、库内空气净化、周界防护等设施配备齐全;新建的县级档案馆配置了安防监控、消防灭火等设备,初步具备重要部位安防监控及灭火能力。省、州市档案馆普遍配置了档案消毒杀虫设备,实现档案接收进馆即消毒杀虫入库,其余档案馆主要采用药剂驱虫,档案虫害大幅减少。建成投入使用的档案馆基本实现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安全管理制度日益健全,从人防、技防、物防3个方面切实保障了档案安全。

多措并举,不断加大馆藏档案抢救保护力度

    云南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现有破损馆藏档案30.4万卷,30余年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积极开展破损档案抢救工作,在资金投入、设施配置、技术提升上给予积极支持。“十二五”期间,仅省档案馆在档案保护技术方面投入的资金就达4000余万元,“十三五”期间,除了数字档案馆建设资金投入外,云南省财政每年又安排档案抢救与保护专项资金4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省档案馆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此外,每年还安排100万元用于档案征集和少数民族档案保护与抢救工作。

    通过不断努力,省档案馆建成1000余平方米标准、规范、现代的档案修复中心,配备了档案抢救工作需要的专业设备,配置总价值达1000多万元,制定了档案修复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档案修复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档案修复技术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档案修复中心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为全省开展档案修复、仿真复制等抢救保护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提供支持。经过修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省档案馆采用手工修裱、机器修裱、纸浆补洞等技术修复破损档案1.6万卷70余万页,昆明市档案馆采用手工及机器修裱、40余个州市县档案馆采用手工修裱方式修复破损档案7.6万卷,同时,省档案馆积极尝试开展技术较复杂的字迹加固、档案去酸保护、普洱茶染纸等试验,不断探索档案抢救保护新途径。

    在做好破损档案抢救的同时,全省积极推进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2018年,3000余平方米的全省重要档案及电子档案备份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先后有90个档案馆到备份库开展集中备份;省档案馆拍摄档案缩微胶片6000余盘1200余万画幅,制作数字转缩微胶片3000余盘900万画幅;全省结合举办展览、档案征集等开展档案仿真复制,仿真复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硬盘备份、磁盘阵列备份、缩微胶片备份、仿真复制备份等多种介质、多种技术配套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馆藏档案信息保护能力得以增强。

    自2009年以来,云南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力开展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档案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严格管理质量,不断创新方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控体系。目前全省已有116个馆开展数字化,数字化档案超过4亿画幅,其中省馆达1亿画幅,全省数字化录音录像带2178盘,其中省馆112盘,州市县馆2000余盘。同时有序开展已数字化档案封存保护工作,省馆已封存档案30万余卷,原则上不再提供档案原件利用,从源头上杜绝档案利用过程中丢失、损毁的情况。为保护散存在民间的大量珍贵档案,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各类珍贵档案,省馆专门成立了档案征集整理处,自2012年来,先后对18个少数民族档案、100余位云南名人档案进行抢救性征集,对南侨机工、滇缅公路筑路人、抗战老兵及100名中国远征军军人进行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极大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拓展档案抢救保护科技新领域

    云南省档案部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增强全省档案抢救保护人员政治意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道德讲堂”、举办岗位练兵等举措,提高档案抢救保护人员政治站位,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养档案抢救保护技术人才,先后承办了4批发展中国家档案专业人员培训,组织培训了5批全省档案保护与抢救人员近100人,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为学员进行培训授课;积极与企业、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加强合作,聘请云南大学档案系、省图书馆、省博物馆保护技术专家为省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与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合作,提升档案修复技术水平;组织档案抢救保护技术人员先后赴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档案保护工作标准和业务规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在做好档案抢救保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云南还积极做好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经验总结,强化科研组织管理,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鼓励、推动科研成果研发和申报工作,积极推广获奖科研成果的应用。通过全省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共有13个档案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立项,7个项目获得国家档案局科技成果奖励,1个项目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同时积极推进省级档案科研工作,从2011年至今,全省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档案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和3次档案科技优秀成果评审奖励工作,确定118个省级档案科技立项项目,评选出了31个省级档案优秀科技项目。省档案馆先后承担了《纸质档案数字化验收标准体系研究》《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筑功能规划方法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等相关课题,其中《云南少数民族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立足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在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的抢救保护路径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2019年,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任务落地云南,云南省档案抢救保护工作迎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省档案馆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按照《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的“两高两强”发展方向和省委领导专项批示精神,高质量实施和完成项目建设,把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成集档案抢救保护、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优秀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集现代保护技术和传统保护技术于一身,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科研力量雄厚,辐射和服务周边省区市,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工作平台和人才基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2日 总第3367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