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作者:付世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21 星期二

    《论十大关系》是探索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尝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篇之作。其中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和看法,不仅对我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高潮,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经有了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我们也逐步有所了解。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非常艰难而复杂的问题,它既不能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是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所能奏效的;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党的面前。毛泽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过程

    从1956年2月14日起至4月24日,毛泽东听取了34个中央经济部门的汇报和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除了处理其他事务,实际用了41天的时间做调查,于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十大关系的问题。此后,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在党内高中级干部中进行过传达。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把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多方面地体现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其他文件中。这些,都在实际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1958年开始,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十大关系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又被重新提出和实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刘少奇于1965年12月15日写信向毛泽东建议,将这个讲话作为内部文件印发给县、团以上各级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这个讲话的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同年12月27日,中央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印发县、团级以上党委。当时印发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为基础,吸收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在这个整理稿中,原讲话记录稿中有些重要的内容,如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的批评;对我国国内工作中过高地估计战争危险,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做法等缺点的批评,没有整理进去。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工作期间,关于《论十大关系》一文,曾向毛泽东提出,将两次讲话记录稿进行综合整理。后来在胡乔木的具体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个整理稿忠实地体现了讲话的主要精神(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和语言风格,恢复了以前整理稿中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整理稿于7月10日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论十大关系》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较成功”,“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即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

    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这个整理稿)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论十大关系》 中央档案馆藏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基本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根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强调:“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把自己思考的问题,概括成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有重点。《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经济问题,同时也包括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强调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应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了支持内地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强调必须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无论不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强调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当然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关于党和非党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关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强调要按照不同情况,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时给他们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关于是非关系,强调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关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强调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未来的判断是很有远见的。1956年2月21日调研,听城市建设局汇报和二机部汇报时,万里(时任城市建设局局长)问:“北京远景规划是否摆大工业?人口发展到多少?”毛泽东说:“现在北京不摆大工业,不是永远不摆。按自然发展规律,按经济发展规律,北京会发展到一千万人,上海也是一千万人。将来世界不打仗了,和平了,会把天津、保定、北京连在一起。”这时,毛泽东就预料到将来京津冀可能要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曾以独到的眼光,破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他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探索出一条与俄国革命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等发展问题上,毛泽东又一次提出破除迷信的问题。1956年2月25日,听重工业部汇报时,讲到发展速度问题,毛泽东说:“要打破迷信,不管是中国的迷信,外国的迷信。我们的后代也要打破对我们的迷信。我国工业化,工业建设,完全应该比苏联少走弯路。我们不应该被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的速度所束缚。我们可以超过它,理由有四:国际条件不同;国内条件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中国人口多,农业发展快。同样,即使在技术发展方面,在现代技术发展方面,也可以超过苏联,有社会主义积极性,有群众路线,少搞官僚主义。我们有群众工作的传统,有群众路线,这是我们的好处。”

    毛泽东对其他经济问题、政治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也都有独到性的见解。特别是他对很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方向性的政策,避免了苏联的一些弯路:如对重工业与轻工业关系的认识,使得中国工业发展思路注重平衡,布局比较均衡,比较全面,我们比较好地朝着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方向发展。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想。可以说,走自己的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1960年6月18日,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它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4月26日 总第3365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