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继往开来启新程

——云南省档案馆60周年发展巡礼

作者:李晓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5-31 星期五

    云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5月。一个甲子的历史进程里,在国家档案局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重视下,省档案馆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一代代档案人栉风沐雨、锲而不舍,在平凡中坚守,在奉献中成长。如今的云南省档案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馆藏内容丰富、功能设施齐备、服务能力全面、人才素质良好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档案馆,为推进云南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全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筚路蓝缕档案基业玉汝于成

    1959年5月,云南省档案管理局成立,下设云南省档案馆筹备处。第一代省档案馆人白手起家,在昆明市华山西路113号,一幢仅有800平方米的3层小楼里开始艰辛创业。省档案馆建馆之初,没有专门的档案库房,办公用房兼库房的小楼没有配备专门的隔热、除湿、防光和密闭、空调等设施设备,档案保管条件十分简陋。1979年5月,位于省委大院的第二代省档案馆建成,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是原来面积的4倍多,档案工作和保管条件有了极大改善。2001年5月,位于西华北路119号的第三代云南省档案馆竣工,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新档案馆启用。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怀下,省档案馆的基础设施不断得以提升。

    如今的云南省档案馆,是国家一级档案馆,配备了现代化的馆库设施设备,设置了专门的档案液化氮冷冻消毒库,安全保管能力得到提升,现代化管理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机制更加科学规范。特别是近年来,近1000平方米的省档案馆档案修复中心建成,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保管保护的现代化水平。2016年,投资近4000万元、面积达4200余平方米的云南省重要档案和电子档案备份库投入使用,成为集中统一备份全省重要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保管基地。2019年2月,集档案抢救保护、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优秀档案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云南省档案馆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建设项目获国家档案局立项并开始建设。目前,省档案馆新馆建设已提上日程,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第四代省档案馆将建成,届时将成为昆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聚沙成塔记忆宝库异彩纷呈

    60年来,云南省档案馆不断推进档案资源建设,坚持以加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为目标,馆藏档案不断丰富,覆盖面日益广泛,资源结构持续优化。1959年,省档案馆筹备处接收了部分单位保存的旧政权档案1.8万余卷,接收撤销机关档案和征集革命历史档案1万余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档案馆兼容并蓄,积极开展档案的征收、整理、保管和抢救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来,省档案馆紧密结合云南特色,重点开展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工作,对少数民族、云南名人、南侨机工、滇缅公路筑路人、抗战老兵及中国远征军军人进行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并开展大学生梦想采集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馆藏。

    如今,省档案馆馆藏总量达706个全宗187万卷,排架长度超过2.5万米,时间跨度达300多年。这些宝贵的档案真实记录了1706年至今云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反映了云南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卷帙浩繁的馆藏中,保存最早的是清代档案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地契。馆藏档案中,《南侨机工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另有《卡瓦山佤族酋长印谱》等档案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傣族贝叶经、纳西族东巴经、白族家谱、瑶族档案等少数民族特色档案是省档案馆中的瑰宝。

资政惠民服务平台不断延伸

    60年来,云南省档案馆始终将资政辅政和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近十年来,省档案馆结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利用馆藏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先后组织编撰了《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历程档案摘编》《1950年以来云南机构改革和精简机构档案资料选辑》等,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省档案馆不断强化以利用为本的服务意识,打造了严谨规范、高效快捷的利用平台,充分利用数字化成果,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提供优质查档服务。60年来,省档案馆共接待查阅利用300万余人次,提供档案1200万余卷次,为各部门编史修志、科学研究提供大量档案资料,为单位和个人解决房地产、山林、资产权属等纠纷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群众解决工资待遇、办理退休社保等提供证明,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服务需求。

    省档案馆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出版图书、汇编史料、举办展览、拍摄电视专题片等方式,大力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命名为中小学档案教育实践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省纪委确定为第二批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共建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省档案馆举办的“红土高原的记忆——档案中的云南历史展”“飞虎·驼峰纪事专题展”等固定展览,近5年接待参观群众2.6万人次;与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合作拍摄了《档案中的滇缅公路》等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话说云南老字号》等20多种图书,广受社会好评。

科技引领数字档案提质增效

    云南省档案馆的计算机应用始于1984年,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格局。进入21世纪,省档案馆的信息化工作取得质的飞跃。2009年,经省政府同意,总投资达9000万余元的省数字档案馆开始规划建设。十年来,省档案馆全面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持续提高,进入了精细、科学、高效的档案管理新阶段,为进入数字档案馆时代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2019年3月,省档案馆已累计投入数字档案馆建设经费近7000万元,超过之前50年业务经费总和,其中,投入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机读目录制作经费4000万余元,数字化档案累计突破1亿画幅,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83%,馆藏档案机读目录超过1100万条,实现省级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全覆盖。2016年投资建成的重要档案及电子档案备份库,成为云南省集中统一备份全省重点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基地和中心,目前已有90余家档案馆在这里集中备份。2019年,省档案馆将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已建成10余个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启动全省馆藏婚姻档案共享数据库和馆藏民国人名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

活力无限建设队伍强基固本

    60年来,云南省档案馆共有9任馆长,编制从成立之初的10个人到1965年的5个科室25人,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13个处室118名工作人员。一代代省档案馆人发扬“工匠精神”,以发展档案事业为己任,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刻苦钻研,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近年来,省档案馆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加强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建设,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升履职能力,通过开展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人才引进、馆校合作、岗位练兵等方式,把省档案馆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部门。

    省档案馆先后有23名领导干部到中央党校和浦东干部学院学习,31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培训;多次参加国际档案理事会及其东亚地区分会研讨会和年会,与国内外档案部门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承担国家档案局、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参与组织3批发展中国家档案管理官员研修班,培训学员百余名;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以及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档案安全工作等专题工作会议上,省档案馆专家和业务骨干应邀做交流发言;与云南民族大学开展馆校合作,共同成立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中心,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积极为全省档案基础知识、档案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班授课,培训档案专兼职干部30万余人次。自2011年以来,省档案馆组织开展了8次档案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确定省级档案科技立项项目158个,其中42个项目获评省级档案优秀科技项目,19个档案科技项目获国家档案局立项,10个项目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2018年,省档案馆两位同志分别入选全国档案法规标准、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专家。

    人尽其才百事兴,一支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建立起来,一批批的档案专家型人才、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成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和中流砥柱。以科技带动档案工作创新,以创新引领档案事业发展成为省档案馆工作的新常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通过几代档案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云南省档案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结构单一到功能齐全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如今省档案馆建立了多领域全覆盖的档案资源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档案利用体系、科学安全精细的档案安全体系,成为极其重要和十分完整的云南记忆资源库。站在建馆60周年的新起点,更加宏伟的蓝图在描绘,更加美好的愿景在召唤。省档案馆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发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精神,努力推动省档案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5月30日 总第337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