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访

“一带一路”上绽放的铿锵玫瑰

——访国家能源集团爪哇7号项目档案工作负责人唐玉萍

作者:本报记者 崔珍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1-22 星期五

    提起印度尼西亚,相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海浪、沙滩、棕榈树……一片美丽的风景。而对于国家能源集团爪哇7号2×1050MW燃煤发电工程(以下简称“爪哇7号项目”)工作人员来说,这里是另外一片景象:火山灰、地震、骚乱、毒蛇、毒虫……这里的兰台人,也被赋予着与众不同的意义与使命。他们面临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挑战,不仅要过暴雨暴晒关、毒蛇毒虫关,还要过语言关、专业关、法律关。

到了印尼,先要“过几关”

    爪哇是印尼的第四大岛屿,爪哇7号项目是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百万机组,也是印尼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多个设备均为同级别火电机组中世界上最大的,由印尼国家电力公司代表印尼政府以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方式选择独立发电商,采用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运营期为25年。该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两国的经贸往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非常积极的意义。

    唐玉萍,是爪哇7号项目的档案工作负责人。她曾是电站领域的技术翻译,对于电站的一般性知识非常了解,曾参与6个电站项目的基建工作,尤其对设备安装调试、电站运营、发电技术等都比较了解。2018年1月,她接到任务来到爪哇,承担起了爪哇7号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到爪哇,迎接她的就是连续飘了好几天的火山灰。她看见同事胳膊上有一块像是被灼伤的黑色伤疤,才知道,这里有一种剧毒飞虫,只要被它咬到皮肤上,皮肤就会溃烂结疤。她说:“一天晚上,我听见面前飞虫的嗡嗡声,猛地惊醒,赶紧打开灯,疯狂拍打,生怕被隐翅虫咬到脸上毁容。”

    时间长了,在唐玉萍看来,火山灰、地震、暴雨、毒虫都不算什么。2018年9月,印尼地方发生骚乱。“当时,我正在四楼宿舍里看档案书籍,看到黑压压的人冲过来,冲击了办公室、食堂,随后是一楼、二楼、三楼……声音越来越近,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藏起电脑和手机,因为这里面保存着重要文件。我先是把它们藏到床底下,后来又放在柜子里,心里不断思索练习着‘见到骚乱分子时应该怎么应对、怎么说话’,心跳越来越快……幸运的是,骚乱分子从三楼返回下楼了,这才躲过一劫。”这是唐玉萍来到爪哇7号项目后经历的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刻。

    国家能源集团档案馆馆长王志和深有感触地说:“爪哇7号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唐玉萍对待档案工作还是坚持一张纸一张纸地盯、一个人一个人地盯,努力把每件档案都收好管好。”

做好境外档案工作,还要“过几关”

    首先要过语言关。印尼的项目档案在语种上要求双语,项目图纸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海量技术文件的标题也做到了,但是其他内容还是中文的。“由于爪哇7号项目是BOOT项目,25年之后要将项目移交给印尼,国内规定科技档案是随着项目实体走,档案移交的时候,会不会产生问题,购电协议没有明确提及这个事情,但是接手的时候提出来就要英文的,总包合同里也没有,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里提出来了……”这些都是唐玉萍到达项目现场后遇到的一个个问题。

    由于很多文件是印尼语,特别是政府文件,印尼员工可能翻译得不准确。所以,唐玉萍在工作之余也加班学习一些印尼语,才能对档案中最基本的著录元素、题名、文件编号、日期做到“能看懂”。

    其次,要过“专业关”。2018年1月,唐玉萍接到组织任务安排来到爪哇,虽然她以前是电站领域的技术翻译,但对于档案工作也是一头雾水。

    为了迅速进入工作状态,“2018年3月,我先看图纸,与山东电力设计院土建专工沟通,后来参加国家档案局的岗位培训,带着材料和问题回国,在档案专家的指导下,买了很多书带回去看,把档案相关标准整理出来贴到柜子上,每天看,深入了解工程管理过程。”唐玉萍回忆说。就是这样一种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使得唐玉萍很快熟悉了档案工作,逐渐找到了工作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国家能源集团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董红岩介绍说:“由于公司想把爪哇7号项目建成金奖项目,所以对项目档案工作的要求很严,唐玉萍是半路出家、半路接手,无论是工程实体的质量还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都很高,压力非常大。”

    第三,还要过“法律关”。印尼没有专门的档案法,但在其他法律条款中对相应的档案,比如财务档案,是有具体规定的。这就需要花长时间、大功夫去研究印尼法律,做到对对方法律法规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唐玉萍介绍,按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规定的“谁产生谁归档”原则,该项目中的设计、设备由山东某公司负责,所产生的文件材料归档也由其负责;浙江火电负责安装、调试产生的文件的组卷归档;监理公司负责设计监理、施工监理档案;她们负责建设项目公司内部的档案管理,比如行政收发文、计划物资部的招投标合同等文件,尤其是合同,有时需要随时归档,还有与当地政府行政机构往来的信函等。

    国外的项目档案工作与国内的标准和遵循的法律都不一致,这为唐玉萍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为了按标准完成这项工作,5个部门,每个部门选一个兼职档案员,告诉他们基本的档案知识,清楚所在部门每个人手里形成哪些文件,再进行宣传,还要告知他们项目档案制度规范,包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公司内部档案管理规范。”唐玉萍说。

    为确保文件材料得以及时归档整理,爪哇7号项目档案工作实施了线上线下流转管理。在工作中除了利用邮件,还创建了基建MIS(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线上交流确保工程联系单等工程技术文件能够在3天之内完成归档任务。“文件发起后,走到哪个环节、哪个部门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严格做到3天之内有结果。”唐玉萍说。

    就是这样一位档案工作者,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撑起了这项档案工作。爪哇7号项目是对唐玉萍的挑战,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兰台人的磨炼。她,铿锵如玫瑰,用坚持诠释了档案工作者的初心,用行动书写了兰台人的使命。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1月21日 总第345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思思(实习)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