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砥砺奋进 薪火相传

——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回溯

作者:特约通讯员 马宝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09 星期一

    今年是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甘肃省档案馆于1956年筹建,1959年10月正式开馆。60年来,一代又一代甘肃档案人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潜心档案事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省档案馆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阶梯式发展。今天的甘肃省档案馆已发展成为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5个基本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档案馆。

事业初创 开启档案馆工作新篇章

    省档案馆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馆舍,几易办公地点,馆舍建设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期,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甘肃,各项事业发展都急需资金支持,省财政无力承担百万元的建馆经费。在此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努力筹措经费支持建馆。1964年,位于兰州市牟家庄13号院内的省档案馆馆库大楼破土动工。1966年7月,一座庄重典雅、质朴大气的档案馆大楼落成。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座档案馆,其办公区有3层,库区有4层,总建筑面积7500多平方米。同时,在榆中县40号工地建成了一座档案馆后库。阳光总在风雨后,克服了种种困难,省档案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是省档案馆发展历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固本强基 铸就档案安全保管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省档案馆已发展成为馆藏249个全宗、20余万卷纸质档案、2万多册资料的省级档案馆;90年代中后期,经过几年的苦干实干,省档案馆基础业务工作全面夯实,1997年12月,省档案馆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档案局目标管理考评,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07年,省档案馆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先进单位。这些成绩对省档案馆乃至全省档案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铭记和自豪的。

    随着档案业务的不断扩展和档案资源的不断丰富,20世纪90年代,省档案馆原有档案库房、设施条件已不能满足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新馆建设势在必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2004年底,省档案馆新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总建筑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4365平方米,对外服务用房面积2895平方米,展厅面积2155平方米,设有中心控制室、接收整理用房、编目著录用房、档案修复用房、翻拍洗印用房、缩微复制用房、信息化建设用房7种技术用房。至此,省档案馆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面貌日新月异,开启了省档案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传承文明 大力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接收和征集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和保障。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接收征集工作,档案资源不断丰富,馆藏结构不断优化,从最初接收的47卷档案到现有308个全宗约84万卷(件、册)馆藏,主要包括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省级各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此外,省档案馆还保存了蜚声海内外的唐代《金刚经》《大宝积经》等各类文献和实物。2002年,省档案馆馆藏清末《兰州黄河铁桥档案》(45卷571件)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近年来,省档案馆大力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历史档案和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档案,先后征集到汉魏晋时期木质简牍、皮质地图等珍贵档案文献216枚(件),远古和政羊化石、汉代青铜器等珍贵实物200余件,20世纪60年代调查红西路军人员的相关档案资料150余件,以及明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契、土地执照、账册、串票等历史档案700余件。这些档案资料弥足珍贵,对研究甘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015年,甘肃秦汉简牍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为加强对新时代中华书法档案的传承保护,自2018年12月起,省档案馆以省内外甘肃籍和在甘工作过的书法艺术家为主要征集对象,征集优秀书法作品进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参与,截至今年8月,共征集到102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24位学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诗人等社会知名人士的书法作品126幅,并编辑出版了《情寄兰台 翰墨溢香——庆祝甘肃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馆藏百人书法作品专辑》。

开放为民 彰显馆藏档案利用价值

    《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为档案开放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社会开启了档案开放利用的大门。1992年8月10日,省档案局制定《甘肃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细则》,至1995年年底,省档案馆已累计向社会开放4批85个全宗7.5万卷档案,1996年12月30日,又在原基础上开放了116个全宗11.2万卷档案。至此,省档案馆保存期满30年的1965年以前形成的应开放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2008年12月,省档案馆将馆藏新中国档案的开放年份延伸至1978年,并同时开放2000年以来形成的现行政策性文件2万余件。2009年2月20日,省档案局制定《甘肃省档案馆开放档案实施办法》,规定省档案馆每3年至5年至少向社会公布一次开放档案目录,并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自此,定期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已成常态。

    为更好地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自2004年搬入新馆后,省档案馆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和著录,编制档案信息机读目录。截至目前,已完成案卷级机读目录29.1万条,著录文件级目录420万条,全文扫描挂接293.2万件文书档案,开放档案文件目录156万条,开放案卷级目录4.3万卷,实现了档案信息计算机检索、数字化利用,切实方便了群众的查阅利用。2013年至今,省档案馆已接待群众查档38万余人次。今天,省档案馆已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查找原始资料的“根据地”,为编史修志、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档案资源的价值愈发彰显,档案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

围绕中心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省档案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了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档案展览,开展了多种专题档案资料汇编,主动为大局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开发利用档案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是近年来省档案馆工作的一大特色。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抗战研究的重要指示,省档案馆策划编撰了《甘肃抗战实录》;2017年,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一带一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部署,在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举办了“中国档案珍品展”;2019年,在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举办了“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档案馆还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为全省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平台。此外,由省档案馆历时4年筹备完成的“甘肃记忆”“历史将永远铭记”两个大型档案展也即将与观众见面。这两个展览以史料说话,详细描述了甘肃2000多年历史和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甘肃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伟大历程。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省档案馆建馆60年来档案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省档案馆全体员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推出更多档案文化精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5日 总第345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思思(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