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记大西安 “案”录新时代

——西安市档案馆档案文化建设侧记

作者:崔 林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1-07 星期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品牌和形象。西安是世界历史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蕴含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亦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有着丰富的档案和文化资源。

    近年来,西安市档案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尤其是“扎实加强文化建设”要求,将档案事业发展融入全市文化建设大局,突出自身特色、挖掘馆藏资源,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与实践档案文化建设,不断用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展现档案服务社会的新成效。

服务大局 发掘利用好西安档案资源

    市档案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挖掘馆藏资源,为全市发展大局提供档案服务。市档案馆注重对馆藏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了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记录西安发展的档案收集、编研和宣传方向。

    西安如果没有了雄伟厚重的城墙,西安还是你心目中那个被称为“千年古都”的城市吗?西安的城墙作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古城垣,历经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和战火洗礼,始终巍然屹立,成为西安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最亮眼的名片,成为中外游客游览西安的“网红”打卡之地。市档案馆在编研《西安城墙保护档案史料汇编》过程中,通过一组组厚厚的卷宗,真实反映了西安城墙这个标志性建筑曾因“大跃进”的拆城风、备战时期的挖洞风、“文革”期间的抢占风而历经劫难,几临灭顶之灾。通过档案史料,人们更多地了解到,倘若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3次力挽狂澜和及时挽救,明确指示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制止破坏”,我们也许早就已经失去了让这座城市为之自豪的民族瑰宝。

    2017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及夫人参访西安,市档案馆结合前期整理编辑的西京陪都建设方面的档案资料,编辑印刷了《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与连震东》档案资料画册,在汉长安城遗址天禄阁(民国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办天禄阁小学旧址)布置了“西京筹备委员会与天禄阁小学专题图片展”,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相关接待工作。在连战一行参访天禄阁遗址期间,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将画册赠送给连战及夫人。连战父亲连震东先生曾供职西京筹备委员会及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近10年,与天禄阁小学颇有渊源,连战也出生在西安并在西安度过了童年时代。连战接过画册非常高兴并连连表示感谢,他感慨道:“感谢你们把工作做得这么细致,把档案资料保存得这么完整!”并随即在画册扉页题词“天禄存史料,汉宫歌未央”。档案工作为加强海峡两岸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市档案馆先后整理编研《西安抗战备忘》《西安市钟鼓楼维修资料汇编》《交大西迁档案史料汇编》《西安方言俗谈》等数十种书籍资料,为西安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档案支撑。

坚守阵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市档案馆作为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尚德西安”“诚信西安”建设,坚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国情、市情、乡情和革命历史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展览和社会实践等社会教育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

    市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编研整理工作,支持西安交大收集交通大学西迁档案资料,帮助筹建西迁历史博物馆。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西安交大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市档案馆编印了《馆藏交大西迁档案史料汇编》,用档案史料反映了交大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响应国家号召,舍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西安交大筹建西迁历史博物馆之际,市档案馆提供了《总理在交大迁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以及规划征地建校、地方支援建设等大量档案资料。2019年7月,为配合中央电视台《为了可爱的中国》的拍摄工作,市档案馆向其提供了馆藏交通大学西迁档案资料。

    同时,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扩大宣传教育面、影响力,方便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市档案馆在举办“馆藏珍品档案陈列展”“大西安追赶超越档案资料图片展”等固定展览的同时,先后举办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图片展”“档案见证——西安百年历史图片展”等巡回展览12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据统计,市档案馆年均接待参观者3000余人次,馆外巡展受众20余万,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转型升级 打造档案馆文化品牌

    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近年来,市档案馆围绕全市文化名城战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突出特色、培育品牌、拓展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载体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和精神熏陶,涌现出一批思想新、内容新、形式新、符合时代精神的档案品牌,在全市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是打造“档案馆日”品牌。从2014年起,市档案馆以国际档案日为契机,每年举办“档案馆日”活动,组织机关单位干部、市民和学生走进档案馆,体验档案服务功能,了解档案工作价值,近距离接触档案文化,切身感受档案文化魅力,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打造档案文化品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市档案馆与西安电视台联合制作了《西安红色记忆》电视专题片;在《西安晚报》开设了宣传和征集西安事变档案的专栏,连续8期公布解读相关档案史料,征集到200多件珍贵档案;与西安事变研究会、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枪烟炮雨启复兴——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展”,参与策划了《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舞台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与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合作,编辑了《西安事变图文集》;整理馆藏西安事变档案资料,举办“西安事变档案史料图片展”,全方位反映了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重大意义。三是打造“网、号、刊”媒体品牌。市档案馆借助数字档案馆平台,以西安档案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为媒介,组建专门编辑制作团队,搭建起档案馆的“新媒体矩阵”,提高自身的“出镜率”与“曝光度”,形成了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档案宣传风格,从而达到服务公众的目的。目前,市档案馆各类网络平台日均浏览量近500人次,档案杂志月发行量1000份。

立足特色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西安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市档案馆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接收整理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西安港相关档案资料,用档案记录西安发展,为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服务。

    2015年,市档案馆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工作访问,征集、拍摄了一批有关古丝绸之路档案资料,实现了境外档案征集工作“零”的突破。2018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国家档案馆馆长回访了西安市档案馆,双方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深入推进档案科学管理、资源整合、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城市间档案部门的交往与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下一步,市档案馆将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提升档案服务效能,谱写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新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月6日 总第347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