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案中的抗“疫”

——上海、山东、内蒙古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做法

作者:上海市档案馆等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3-19 星期四

    开栏的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档案局迅速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档案局、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资政作用。全国各省市档案馆迅速行动,深入挖掘馆藏中与疫病疫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相关的档案资料,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汇编成参考资料,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部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档案支撑。本报三版即日起开设《档案中的抗“疫”》栏目,摘编全国各地馆藏档案中抗“疫”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为做好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抗击“非典”时期上海的做法

    据档案记载,2002年11月,我国首例“非典”病例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2003年2月中下旬,“非典”疫情在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3月上旬,传入山西、北京,开始在华北地区传播和蔓延。2003年4月中下旬,疫情波及了涵盖上海市在内的全国26个省区市。彼时,世界卫生组织将我国内地北京等10个省区市列为“疫区”名单,向全球发出旅行警告。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3年7月17日10时,全国内地共有24个省区市报告临床确诊病例5327例,其中死亡384例,治愈出院4947例,仅北京当时还有13例仍住院治疗。2003年4月4日,上海市发现了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6月10日第八例“非典”病人治愈出院,全市共救治“非典”病人8例,治愈出院6例,无1名医务人员感染,历时约3个月,上海防治“非典”工作逐步转入常态运行和长效管理。

    整理档案文献,当年上海的主要做法是:

    部署领导及时,预警监测有力。从2003年初南方城市发现“非典”病例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疫情发展状况。2003年1月,召开了全市防病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落实每周类流感疫情报告制度。2月11日,市卫生局向市政府书面报告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的情况。2月22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关于“非典”的情况汇报,对做好上海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3月市人代会期间,上海开始着手部署防治“非典”的工作。4月4日,市委常委会听取市卫生局报告以后,即明确建立由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副市长作为召集人,市委、市政府35个部门和各区县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上海市卫生防病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严密的防范工作组织体系。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每天分析情况,研究防治措施,统筹协调物资调配、人员调度、信息发布、疫情检测、患者诊治等紧急事项,各职能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防范措施严密,防治措施有效。为构建严密的预防“非典”网络,在全市范围内,以疾控中心和三级预防医疗为主线,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构建了反应敏捷、盖边沉底的防护网络。迅速制定了《上海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指南》等应急预案,专门细化了对特殊人群、在校学生、入境人员和在沪外籍人员防治的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全市医疗机构设立了110个“非典”监测点,实施疾病监测每日零报告制度。针对疑似病例,明确指出要坚决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尽早隔断传染源。对于密切接触者,明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10天的观察、跟踪和消毒,防范疾病蔓延和发生群体性传染。全市确定了4家医院为“非典”集中收治医院,确定了3家医院为外籍人员定点医院。进一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重点防护,及时为一线医护人员配备必要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力争把医护人员受感染可能性降到最低。高度重视口岸旅客和人流密集场所防范工作,如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关口前移,由旅客填表申报健康状况、说明在沪滞留详细地址,以便及时发现病例,实施追踪调查。市交通、铁路等部门把预防工作落实到运营第一线,要求乘车过程中随机测量体温、道口入口必测体温等。

    综合协调各方、群防群治有序。在抗击“非典”中,上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区县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区域内所有单位,不分行政隶属关系,都接受各区县党委、政府统一安排,形成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的属地化管理格局,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同时,市委、市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有关“非典”的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每周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开疫情信息。在防疫期间,还重视做好外国领馆、境外媒体和外资企业工作,先后6次与外国领馆总领事召开通气会。在“非典”期间,在沪3万多家外资企业没有一家撤资。

    为落实国务院“一手抓好非典防疫工作,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工作要求,一方面,上海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防疫物资供应,确保口罩、体温计、消毒药物等物资供应稳定,坚决防止局部哄抢现象,保证市场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加大做好在沪企业的安商稳商工作,同步研究措施刺激和拉动经济更好发展。5月12日,召开了市政府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通过采取有力调控措施,支持、鼓励、帮助各类行业和企业加快发展,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据当年统计表明,2003年全年上海GDP继续保持约15%的两位数增长。

    此外,在上海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中,还专门强调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中心(金山)建设以及发扬抗击“非典”时期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促进精神文明和公共道德建设等作为下阶段工作重点,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上海市档案馆提供

山东抗击“非典”的多项举措

    据档案记载,2002年11月中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广东省佛山、河源、中山、江门、深圳、肇庆等城市扩散。2003年初,北京、上海、四川、湖南、山西、内蒙古等地均出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4月21日,济南市确诊了山东省第一例输入型“非典”病人。进入5月份后,气温升高,在落实各项措施的同时,山东全省继续加强“非典”防控,有效防止了“非典”疫情的传播和扩散,社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其中唯一一例来自山西的输入性“非典”临床诊断病人于6月2日病愈出院,来自内蒙古的一例输入性“非典”疑似病例也于6月9日康复出院。截至6月10日,全省共对105691名密切接触者、可疑接触者和来自疫情流行地区的发热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7月初,“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非典”防治工作由应急转入常态。

    针对“非典”疫情,全省坚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完善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2003年4月7日,全省建立省专门联席会议体系。4月18日,成立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领导小组。5月7日,在原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省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省长任总指挥,1名省委常委和2名副省长任副总指挥,21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9个专业组和办公室。各市、县(市、区)、乡镇也层层建立起相应的领导指挥机构,全省形成了统一协调、高效运转、指挥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依法建立健全疫情防控3个体系。一是预防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各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居普遍建立监测点,实行无缝隙覆盖,不留死角。二是疫情报告体系。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疫情报告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各市每日10时前向省防治非典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情,省级部门于当日11时前报国家卫生部,全省没有发生瞒报、漏报、迟报现象。三是医疗救护体系。全省确定了179所定点医院,设置了2972个发热门诊,省里建立6支省级医疗救护预备队,市、县两级建立了有7981名队员组成的一、二、三线医疗救护队伍。通过集中授课、观看录像、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培训。

    严密构筑“四道防线”,切断疫情传播。以火车、飞机长途客车的消毒和旅客筛查为第一道防线,重点搞好留验点建设,严把入口关;以公交车、出租车等市内车辆消毒为第二道防线,重点抓好消毒措施落实,严把流动关;以旅馆、酒店外来人口居住地和公共场所消毒为第三道防线,抓好重点部位的防范,严把传播关;以医疗机构对“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防治为第四道防线,完善和规范救治措施,严把防治关。各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精心治疗,确保医护人员不感染、及时救治不死亡。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管理。加强对务工返乡和外来人员管理。开展亲情劝阻活动,动员在外人员安心在当地务工经商。组织成立帮扶小组,帮助在外人员家庭开展好夏收、夏种活动。认真开展返乡人员和外省籍人员医学观察。加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的防范力度,突出抓好高考、中考以及大学生毕业择业期间的防治“非典”工作。搞好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对行前培训、机械消毒、证件确认和药械配发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严禁“散机”作业。加强建筑工地和水利建设工地的管理,要求一律不停工,民工不放假,加强工地人员和卫生管理。

    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成立省专家组队伍,发挥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非典”中的作用。成立省专家委员会,下设咨询专家组和7个专家小组,对全省防治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并对疑难病例治疗进行指导。开展中医药防治“非典”科技攻关,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启动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浪潮集团研发出PACS医学影像存档传输系统和HIS医院信息系统等远程会诊软件。总结省胸科医院诊疗首例非典病人取得的成功经验,供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参考借鉴。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中央、省市防治“非典”的决策部署和工作重点,建立疫情发布和新闻报道管理、情况通报会制度,宣传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宣传科学预防知识,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防治“非典”资金4.55亿元。认真组织开展防治药品的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控制等工作,开展拉网式检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开展“三讲一树”和“三项活动”。从城乡实际出发,大力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省领导带头参加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全省共有1078万人参加了卫生清洁日活动,清运积存垃圾91万立方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环境卫生死角得到整治。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科学防病能力。

    积极支持北京等兄弟省市的防治工作。选派医护人员支援北京、河北等地的抗击“非典”工作,全力提供北京临床用血,积极调运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保证首都市场供应,向内蒙古等地提供急需药品和物资。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如德州市与河北省沧州、衡水等市,烟台市与辽宁省大连市分别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及时沟通信息,实行联防联控。

    坚持两手抓,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统筹兼顾,迎难而上,克服“非典”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抓好经济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陈孟继

内蒙古:“非典”疫情的三个阶段六项工作

    据档案记载,2002年11月中旬,在我国广东省境内出现了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并形成暴发流行态势,它以急起高热、白细胞总数高、肺炎症状明显为主要特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国内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型肺炎或“非典”。2003年3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发现首例输入型“非典”病例,随后,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先后报告了疫情。从3月底至4月中旬,短短二十几天里,就在自治区中部、西部、东部的6个盟市相继发现病例,且病例不断增加,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多点暴发。从发病人数和发病范围趋势看,有不断扩大蔓延趋势。与其他地区相比,内蒙古自治区是继广东、北京、山西之后,疫情发展速度较猛的地区之一。从人口数和疫情分布情况来看,自治区总体趋势比其他省区更为严重且死亡率高。针对上述情况,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响应,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非典型性肺炎防控指挥部全力抗击疫情。

    自治区在“非典”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遭遇战。时间从2003年4月7日起至5月5日。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成立组织机构,出台各种制度,建立工作网络,确定收治医院,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坚决遏制疫情上升的势头。4月27日,全区疫情明显趋于缓和,5月3日起无输入病例,5月5日起全区疫情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二阶段是攻坚战。时间是从2003年5月6日起至6月10日。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控制输入输出病例的发生,逐步缩小疫区范围,提高医疗救治和防护水平,彻底杜绝医院交叉感染,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从5月4日通辽市首报零病例开始,赤峰市等5盟市相继报告无新增病例。截至5月26日,疫情较重的呼和浩特市疫情也被控制,全区再无报告新增病例,实现了有效控制疫情的目标。第三阶段是歼灭战。时间从2003年6月11日起至6月30日。第三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强化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的管理,杜绝交叉感染,逐步复学复工,严防群体性传染事件发生。调整政策措施,简化或解除社会管制,分析“非典”对我区经济的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教训,为长期作战做好准备。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听取了自治区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汇报,表示满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6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自治区的旅游警告,随后卫生部也将内蒙古自治区从流行地区名单中剔除。至6月15日,全区连续20天没有报告新增病例。至6月25日,住院患者全部出院,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自治区在抗击“非典”期间坚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组织、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2003年4月7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针对已经出现的“非典”疫情做出明确批示,以此为起点,自治区防治“非典”战役全面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战时状态。4月8日,成立自治区“非典”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4月26日,领导小组调整为“非典”防治工作指挥部。在疫情期间,指挥部24小时值班,先后印发各类防控疫情文件100多件、疫情专报630期,对全区的防治工作进行了集中部署。

    二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形成群防群控强大合力。指挥部成立后,迅速动员群众,建立起应对“非典”的行政指挥、信息统计分析报告、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监督、群团组织、社会机构网络和后勤管理网络7大网络。这些工作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死角覆盖全区。

    三是统筹资源、集中力量,保障“非典”防治的物质需要。抗击“非典”斗争展开以来,全区共投入“非典”防治资金9.81亿元,全国先后有19个省市和国家部委向自治区捐款捐物4256万元。全区各级经贸、交通、计划、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千方百计组织生产、调拨物资,确保医疗设备、药品和防护用品顺利购置,努力解决防治所需物资短缺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全力攻坚,紧紧抓住防控疫情关键,狠抓重点疫区。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重点疫区实行常委负责制。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盟、锡林郭勒盟、包头市均安排常委亲自坐阵。在全区共设85所定点医院、184个发热门诊,投入卫生工作人员5802人。组建1.7万人的流动调查队伍,大范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学生、产业工人等密集人群和农牧民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管理,有效预防了疫情在学校、工矿企业及农牧区的扩散。成立宣传工作组,统一组织舆论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每日向社会公布疫情,及时宣传报道防治“非典”的先进集体和人物,切实增强了群众的互防意识。

    五是依法行政,规范操作,围绕防治实行综合治理。制定出台应急办法与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各级工商、药监、质监、卫生、物价等行业部门在物资保障、市场价格稳定、生产流通秩序维护等方面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有力保障了全区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是调整措施、分类指导,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合理调配人财物,精简防治“非典”工作的机构和队伍,把各级指挥部和有关工作网络的工作逐步移交给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进行管理,由应急管理体制开始向常态管理体制转变,同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完成当年工作目标。 南皓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3月12日 总第349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