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抗“非典”力挽狂澜 战“新冠”再立新功

档案见证小汤山传奇

作者:实习记者 李安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4-09 星期四

    2020年2月2日,武汉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6天后,雷神山医院也交付使用并于当晚接收首批新冠肺炎患者。随后,全国各地的“小汤山医院”火速建成,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医院正是参照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模式建造的。如今,北京小汤山医院经过改建、修缮,再度启用,全力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20年迎战“新冠”,一件件珍贵档案见证了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奇迹时刻。

军民同心 创造奇迹

    2003年4月下旬,“非典”疫情肆虐北京,确诊病例急剧增加,防疫形势异常严峻,专门收治“非典”患者的小汤山定点医院应运而生。

    京北重镇小汤山素以“温泉古镇”著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大汤山在城东30里,又二里曰小汤山,有温泉。”在元代,小汤山为皇家御用园林,明朝时它被辟为封建帝王的宸游禁地,清代在此建起了汤泉行宫,慈禧太后还特建御池。可以说,小汤山是一处疗养、度假胜地,因而“非典”前这里便有北京市小汤山疗养院(北京市小汤山康复医院),而我们所熟知的小汤山定点医院就是在这所医院旁边建成的。

    据北京建筑业抢建小汤山定点医院相关资料——《七天七夜》记载,2003年4月21日,经专家勘察、研究后,北京市决定在小汤山镇建立一座拥有500间病房、1000多张床位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并要求在4月30日建成,5月1日投入使用。因小汤山疗养院内已无空地,所以市政府经研究决定,征用院外北侧的60多亩空地用来建设定点医院。

    4月22日晚,北京市建委连夜部署,抽调约4000人和500多台机械设备进场施工。中建一局、北京城建、北京建工、北京住总、城乡集团、市政集团这北京6大建筑集团闻令而动,以惊人的速度,集结起精兵强将,火速奔赴昌平小汤山。

    医院采用板房材料建设,具有野战医院的特点,建设难度并不是很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工期太短。世界上如此规格的传染病医院常规建设周期是2年,而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周期只有7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建设任务,压力可想而知。

    “后门已经关死,各位一定要在本月30日晚10点前全部完工!”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小汤山医院工程现场总指挥刘永富的话语斩钉截铁。

    在施工现场,4000多名施工人员昼夜奋战,采用三班倒的方式加速施工,即使瓢泼大雨也挡不住他们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最多时达7000人。经过连续7天的昼夜奋战,4月30日,一所现代化的专门收治“非典”患者的传染病医院终于竣工验收。小汤山医院占地2.5万平方米,拥有22个病区、508间病房、1000张床位。

    5月1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当晚便接收了从北京市区7家医院转来的首批156名“非典”患者,前期到达的军区医疗队伍对这些患者展开了治疗。5月5日,来自全军114家医院的1200名医护人员全部赶到小汤山医院报到,并立即投入到患者救治工作中。

    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一批康复出院者在“走出小汤山,一生都平安”横幅的见证下,重归正常生活。

    从5月1日到6月20日,小汤山医院共“服役”51天,接收13批共计680名“非典”患者,约占全世界“非典”患者的1/10、全国的1/7。经过救治,672名患者康复出院,8人死亡,治愈率98.8%,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确保零感染、医院零投诉”的“小汤山奇迹”。

    世界卫生组织视察小汤山医院后称它是世界奇迹,而事实上小汤山医院就像一艘诺亚方舟,最终成为了北京扭转“非典”疫情的转折点。医院投入使用后,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市接收“非典”患者的压力,为最终取得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疫”档案 见证历史

    小汤山医院是为集中收治“非典”患者而迅速组建的。其间,形成了命令、通知、会议纪要、病人病历、照片、录像、录音、捐赠明细、媒体报道等各类档案材料。这些珍贵的档案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伟大壮举,也见证了“小汤山奇迹”的诞生和“小汤山精神”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做好小汤山医院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项任务便落在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档案馆(以下简称“总后档案馆”)的肩上。

    2003年6月22日,北京市召开隆重的表彰欢送大会,医院圆满完成使命。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撤销对北京市的旅游警告并从“非典”疫区名单中除名。当日,总后档案馆开始接收小汤山医院从4月24日至6月22日形成的档案。

    其实,医院组建伊始,总后档案馆便意识到医院已经具备了建档条件。时任总后档案馆馆长王贤会当时提出,“无论将来小汤山医院档案归国家、归北京市还是归总后管理,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协促小汤山医院尽快着手,指定专人,建立档案室,抓紧收集工作,以免时过境迁,造成档案散失。”

    随后,总后档案馆积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主动谋划档案工作。5月7日,总后档案馆起草了《关于协助小汤山医院收集整理珍贵档案的请示》,并得到了上级首长的支持和肯定。5月10日,医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件资料归档的通知》,明确了归档范围和任务分工,并提出要将档案工作纳入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整体部署。至此,医院档案工作正式展开。

    特殊时期,总后档案馆工作人员不能到现场指导、开展档案收集工作。当时,医院仅有一名兼职档案员——梅雪洁。她原是军队某医院的护士长,当得知全军要抽调医护人员支援北京抗击“非典”时,主动报名奔赴前线。后来,梅雪洁被安排到院办从事秘书、档案工作。根据总后的要求,她主动收集医院的每一份文件材料,认真登记和归档,并建立了收集、归档制度。

    2003年6月24日,在小汤山医院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后的第4天,总后档案馆工作人员第一次开始对医院的档案进行收集与接收,收集到了不少文书档案、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同时,梅雪洁也将148份文件和医院大事记、医护人员名册等档案资料移交给了总后档案馆。

    7月3日和4日,总后档案馆又派人分两次赶赴小汤山,收集到了大量的声像档案和实物档案,以及社会各方赠送给医院的名人字画等珍贵实物。也是在4日这一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汤山医院档案的接收工作顺利完成。小汤山医院所有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和资料均进馆保存,一段非凡的历史成为永久馆藏,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生命方舟 再度启用

    “非典”疫情结束后,小汤山医院的去留问题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北京市初步决定,暂时不拆除小汤山医院,将其作为北京市预防“非典”疫情反弹的收治基地,继续保留一段时间。

    2010年4月2日,也就是“非典”疫情结束7年后,原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这也意味着,这座举世瞩目的抗击“非典”的“战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10年后,这所医院会再次回归到大众的视线中。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并迅速在全球蔓延。1月23日,伴随着武汉“封城”,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拉开了帷幕。

    在疫情重灾区湖北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筑起了生命的方舟,托举起了生的希望。在首都北京,为有效应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3月1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再度启用曾经抗击过“非典”的生命方舟——北京小汤山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确诊患者治疗。

    与17年前的紧急建设不同,此次改建是北京市超前谋划,主动应对疫情之举。据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决定紧急启动小汤山医院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作为市级定点收治后备医院。市住建委等部门紧急调集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建院”)等有关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其中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都有过2003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建设经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庚子年除夕之夜,一场大调动在京北悄然进行,成千上万名肩负特殊使命的建设者舍弃与家人的团聚,不顾寒冬的冰冷,火速集结小汤山。高峰时,建设现场有近1.5万人同时施工作业。大家都知道,这又是一次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战斗,必须争分夺秒!

    与此同时,作为此次改扩建工程的设计单位,北京建院在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接到修缮改造设计任务后,紧急组建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24小时昼夜无休投入到改造设计工作中,仅用3天时间便“抢”绘出第一期设计任务的160余张图纸。团队中有的人刚到家,听到号令连夜飞回北京,有的人取消休假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许多设计师是老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在最前面,也深深影响了一起战斗的伙伴们,并且有5位同事火线提出申请入党”,北京建院第五建筑设计院党支部书记杨洁说。

    “此次新病区设计要求从临时建筑升级为战略储备医院,难度远超过‘非典’时期的临时病区。”北京建院营销管理中心主任李爽说,“多个设计团队近百人加班加点,仅用一周多就完成了基本设计工作。而且,与当年不同的是,这次设计任务时间更紧、数量更大、类型更多。”此外,为了缓解医院压抑紧张的气氛,设计师们还专门将院区病房设计成彩色,实现了人性化设计,让患者有家的感觉。

    其间,北京建院还邀请了曾承担2003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设计任务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黄锡璆博士对病房图纸进行审查,并在后续图纸设计中采纳了黄博士提出的审查意见。

    项目设计过程中,工程图纸档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建院档案管理系统已与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接,项目工程图纸数字化后会挂接到档案管理系统,全体员工可根据需求进行查询利用。“为完成此项目,设计团队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快速调阅了从1974年至今北京建院形成的大量图纸档案电子版作为他们的设计依据。”北京建院知识中心主任张立全介绍道。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经过53天的昼夜设计及建设施工,3月15日,小汤山医院应急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新建、改造病区共计8.2万余平方米,建设床位1600余张。北京建院前后投入293名设计人员,总计提供2100余张设计图纸。另据高小俊介绍,为尽快组建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医院管理中心早在2月2日就从22家市属医院精心选派了600余名医护人员全面投入工作。

    3月30日,北京小汤山医院首位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自3月16日启用至3月28日24时,北京小汤山医院累计接收境外来(返)京需筛查人员2002人,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3例,在入境人员的医学筛查和确诊病例的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解放军档案馆在今年大年初一就接待了前来查阅利用小汤山医院档案的一些机关单位。此外,2003年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设计图纸和相关档案资料也再次发挥了作用,助力火神山医院10天时间神速建成。

    无论是“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战“疫”档案还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都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的这些不平凡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也将融入一个民族的历史。

    17年前,抗击“非典”,北京小汤山医院力挽狂澜,构筑了一道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钢铁长城,更铸就了“英勇无畏、科学求实、团结协作、吃苦奉献”的“小汤山精神”。

    17年后,迎战“新冠”,北京小汤山医院再度“披挂上阵”,接力战“疫”,也将再创新时代的“小汤山奇迹”。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4月9日 总第350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