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海邦剩馥 见字如晤

——广东省档案馆大力开发利用侨批档案资源纪实

作者:王 寒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5-29 星期五

    侨批俗称“番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故乡的汇款暨家书,主要分布于粤、闽两省,其中广东的侨批数量最多,约占全部总量的三分之二。侨批档案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广东省档案馆高度重视侨批档案工作,积极作为,深挖侨批档案资源价值,为推动“侨批档案”申遗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作出了大量努力。

    依托每年的国际档案日活动,省档案馆坚持定期举办珍贵侨批档案捐赠仪式,专门邀请侨批档案等民间档案捐赠者代表参加,对其进行公开表彰,为侨批档案捐赠者颁发档案收藏证书,并依法对捐赠侨批档案贡献特别突出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省档案馆积极协助国家档案局推动侨批档案于2013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海邦剩馥”成为和中国历史上的“敦煌文书”“徽州文书”相提并论的世界文献遗产,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自2016年以来,省档案馆陆续举办了“潮汕记忆——李楷瀚民间档案文献收藏展”“见字如面——张美生收藏侨批书法荟萃展”“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从‘海邦剩馥’到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大观——民间档案文献展”等展览,力求直观系统地重现华侨银信历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坚持举办侨批档案展览的同时,省档案馆还先后邀请五邑大学教授在开平市华侨中学举办了“侨批档案的故事”讲堂,邀请不同的侨批专家分别在汕头市林百欣科技中专和江门市第一中学举办了“海邦剩馥潮汕侨批”和“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漫谈”等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把侨批档案讲堂办到群众中去,让档案文化走进群众心里。

    为了加强对侨批档案的宣传,省档案馆与《南方》杂志、《广州日报》《广州参考》等纸媒合作,发表了《挖掘侨批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侨批”蕴含乡愁与中国故事》等报道;组织工作人员在《广东档案》杂志上发表《字里行间品读历史——整理侨批的体会》《常增书讲解侨批印章》《巡城马——传递侨批文化的邮差》及《广东省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选登》等侨批档案品读文章。同时,省档案馆专门制作了一系列侨批档案专题宣传片,如《世界记忆遗产宣传视频2017》《读侨批向世界记忆遗产致敬》《海邦剩馥侨批档案》等,不断加深群众对侨批档案的认识。

    为加强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省档案馆还策划出版了一系列侨批研究丛书。2018年,省档案馆策划出版了《中国抗战期间的侨批邮史》,以抗战期间的侨批邮封为主角,以邮政体系为主线,深入系统地对中国抗战期间的侨批邮路、邮资、邮戳以及战时的侨汇政策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今年,省档案馆策划出版了《侨批档案图鉴》,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本侨批档案图鉴,填补了侨批档案工具书的空白,为侨批档案的征集、整理、鉴定、估价等提供重要借鉴。

    今后,省档案馆将进一步加大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积极创新侨批档案宣传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扩大侨批档案影响力,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档案的基础支撑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5月28日 总第353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