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兰台铁军

——辽宁省档案局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7-20 星期一

    炎炎夏日,走进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瓦子峪镇瓦子峪村,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挺拔而立,一座崭新的村委会办公场所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排排房屋整洁错落有致,村里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人们唠嗑欢笑,孩童们追逐嬉戏……曾经“灰头土脸”的村子,正在迸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8年3月,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号召,辽宁省档案局馆专门选派了5名业务骨干作为首批“第一书记”分别前往锦州市义县瓦子峪镇瓦子峪村、常青村、下堡子村、石柱沟村和商家屯村。这5个村只有商家屯村是贫困村,其他4个都不是贫困村,但是每个村子都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同年3月9日,省档案局馆专门召开了“档案助力扶贫振兴、攻坚克难谋求发展”主题工作会议,明确了扶贫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这些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役中。

    带着省档案局馆的嘱托和期望,在强烈的初心使命驱动下,5名驻村干部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攻坚克难、敢于开拓的责任担当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魄力,通过各种脱贫实招硬招在各个村子书写着鲜活生动的脱贫实践,杨智慧便是其中的一分子。

    “刚到瓦子峪村时,我信心满满,决心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但调研了解了村里的实际情况以后,现实给我上了一‘课’。瓦子峪村是瓦子峪镇政府所在村,共2636人,其中党员有66人。村子70%以上的土地为低山丘陵,80%的耕地在20度坡以上,土地瘠薄,村民以种植农作物和经商为主。当地全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子负债36万元,基础设施落后,老年人口多、青壮年人口外流,村民生活水平并不高,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缺乏脱贫动力,‘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仅刚驻村的杨智慧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其他4名驻村干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通病”。

    如何推进扶贫工作?怎么实施帮扶工作?结合各村实际,5名驻村干部切实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为工作原则,与各村两委研究制订了各村2018年工作计划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3年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帮扶清单”后,在省档案局馆的坚强支持下,他们一头扎进一场又一场的群众工作会、一户又一户的入户走访、一笔又一笔的项目资金申请、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的督促推进中。

党建引领扶贫路 打造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瓦子峪村没有村委会办公室,村委会只能暂借村书记家里的一间房子作为办公场所,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党建工作落后,党员大会甚至无法正常召开。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就是带领群众发展的主心骨,要积极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抓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打造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村委会是村两委班子议事、办公和服务群众的基本场所,也是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阵地,在普通群众眼里,村委会更代表党和政府,是全村人的‘娘家’。”杨智慧说。

    在省档案局馆的帮助下,经过多方协调,杨智慧从省民政厅争取到专项资金25万元,为村委会修建了350平方米的标准化办公场所,购置了办公桌椅、视频设备、档案柜和档案用品等,解决了村委会多年没有办公场所这一老大难问题。

    杨智慧还与村两委遵照党章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坚持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吸收年轻、常年在家且能带动村民致富的入党积极分子,给村党支部淬炼了一支“精锐之师”,为固化脱贫成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并推动村党支部各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让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同时,他积极发挥档案业务工作专长,帮助建立健全村档案管理机制,为脱贫攻坚保留下重要的历史记忆。

夯实驻村“大本营” 做贫困群众最坚强的后盾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们最信赖和最依靠的“大本营”,省档案局馆积极发挥后盾作用,不断夯实主体责任,一方面,坚持深入驻村干部所在乡村,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这些驻村“先锋”们提供组织、资金、物质、人力等方方面面的必要保障。另一方面,坚持定期与驻村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倾听他们的诉求,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自5名驻村干部进村以来,省档案局馆领导班子就成了村里的“常客”,多次到瓦子峪镇实地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驻村帮扶工作以及驻村干部的后勤保障等问题。除了实地考察调研驻村工作情况、确保帮扶资金到位外,省档案局馆还专门联系了省农科院,邀请专业人员到各村为农户讲解果树新品种培育及种植知识。“省档案部门领导时刻关心着我们这些驻村干部,有一次来看望我们的时候,还自掏腰包给村里党员购买了纪念品,让我们的党建工作更有干劲!”杨智慧说。

    除了对驻村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外,面对各帮扶村存在的“思想贫困”问题,省档案局馆坚持把“富脑袋”摆在“富口袋”前面,专门面向驻村干部所在地的中小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脱贫攻坚征文活动,帮忙联系邀请社科专家到村就文化道德建设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实现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

    2019年,省委办公厅专门印发了2019年派驻瓦子峪村帮扶工作计划,把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抓好村各项制度建设、完善村两委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专项帮扶资金、改善村子生产生活环境列入清单中,明确要一一销号。

    今年以来,省档案馆馆长多次到馆对口扶贫村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6月5日,省档案馆专门召开了脱贫攻坚暨派驻村镇工作推进会,听取了馆内10名驻村镇干部的上半年工作汇报,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全馆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安排,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同时,为全方位、多角度记录辽宁乡村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省档案馆提早谋划,将省直驻村脱贫攻坚影像采集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此项工作已于今年国际档案日前夕正式启动。

扎实办实事解难题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瓦子峪村道路不畅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村民日常出行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一制约村子发展的问题,杨智慧及时向省档案局领导汇报情况,在省档案局的帮助下,从省财政部门争取到专项资金100余万元,对村内5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建设,疏通村组道路的每条“毛细血管”,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环境,不仅搭起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连心路”,更绘画出党与贫困群众合力攻坚奔小康的同心圆。

    多年来,瓦子峪村村民一直饮用地表水,卫生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旱情,村民往往还要面临饮水困难的问题。如何让村民喝上健康安全的饮用水?杨智慧与村干部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争取自来水项目,通过多次协调努力,2019年帮助村子筹措到100余万元资金用于解决饮水问题。为确保用水安全,杨智慧还专门将水样送到两个省级检测部门进行水质检测。如今,瓦子峪村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村民们可以随时喝上清洁水,结束了长期饮用地表水的历史。

    “村里路灯多数不亮”“晚上出门老是摸黑走路”“家里孩子晚上放学回家路上不安全”……面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在省档案局的协调帮助下,杨智慧通过省民政部门争取到专项资金35万元,为村里安装了100盏新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点燃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在省档案局的帮助下,杨智慧还联系到省体育部门,为村子争取到价值5万余元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材,方便村民进行体育锻炼。

    穷根总与“病根”相伴,村里大多数老人受老年慢性病困扰。为最大限度减轻他们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杨智慧联系到省红十字会和省金秋医院专家到村为老年人免费义诊。建档立卡户赵香珍是一名常年多病的患者,她说:“我今年65岁了,多病缠身,多亏党的脱贫好政策,让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上门的诊疗服务,而且现在吃药住院基本不用花钱。我们村第一书记杨书记经常来看我,问我有什么困难和需求,还帮我除院内杂草。”

    得知村民周杰的老伴儿身患重病,杨智慧与村干部多次到他家里探望,了解他家的困难以后,在省档案局的“牵线”下,杨智慧通过网络爱心筹款平台为他筹集了近万元,周杰十分感动:“我老伴病重期间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杨书记专门来看望我们,给我们‘雪中送炭’,为我们家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真心感谢他。”

    五保户王治国说:“我是五保户,手患残疾。杨书记经常来看我,对我嘘寒问暖。我有什么事都跟杨书记说,他都帮我解决。前年,我向杨书记反映门前路难走,能不能修成水泥路,去年路就修好了,解决了我的出行不便。去年,我种地困难,他还帮我种苞米,帮我浇水,我打心眼里感谢杨书记。”

发展村集体经济 做活做实扶贫“大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有效破解贫困群众致富增收难题,杨智慧和村两委班子开始琢磨起村子“致富经”。瓦子峪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是长期负债的“空壳”村。面对当地严峻的自然条件和一穷二白的现状,如何因地制宜,结合村庄自然资源条件和群众意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是杨智慧驻村以来最大的压力。

    “2018年底,我转隶到省委办公厅后,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对我提出最多的要求就是要找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为给全村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确保“精准滴灌、耙向治疗”,杨智慧多次到附近乡镇考察先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的情况,在附近乡镇的瓜果蔬菜园、花卉园、种植养殖场等地留下了坚实的考察足迹。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商讨,最终他们确定以养殖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由“输血帮扶”向“造血自强”转变。

    项目确定后就是资金的落实问题,在省档案局的多次协调联系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智慧从省、市、县相关部门为村子“跑”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共计50万元。“目前,村子的养殖场征地、打井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规划和时间表进行标准化建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今年6月,5名首批驻村干部所驻的村子皆已退出贫困村序列,但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坚持“摘帽不解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他们正集结最强的兵力、鼓足最大的干劲、拿出最硬核的作风,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7月20日 总第355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