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加强信用档案体系建设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作者:骆如明 毛贤广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13 星期二

    信用档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信用档案工作是贯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终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杭州市档案部门高度重视信用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依托首批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先发优势,在信用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建章立制、监督指导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确保信用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为推动信用业务数据和电子文件高标准归档,市档案部门联合市信用管理部门科学分析了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的业务数据类型,指导各单位明确信用信息归档范围,确保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和规范性。推动建设市域数字档案智慧服务平台,开发了电子业务数据归档系统,不断完善市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推动全市行政机关在政务服务网办理的涉信电子业务数据归档率达到100%。

    为保障信用档案准确可靠,市档案部门高度重视源头管控,建立了党政机关档案工作责任制和信用档案工作履职清单,要求信用信息归集单位建立信用档案专题和管理体系,明确公共信用工作机构要做好信用信息归集、比对、整合、披露、使用、修复等管理活动中的档案工作,确保信用档案准确、完整和可追溯。建设市域一体化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工作平台,将信用档案业务工作、管理规则、工作流程等进行整合,实现对信用档案工作的在线督导、行政执法和年度评估考核,全市信用共建单位档案年检合格率连续多年达99%以上。严格“双随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将全市信用信息归集单位全部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近年来对全市20余家单位在信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其整改到位。

    在信用档案机制建设方面,市档案部门不断加快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推进数字档案馆与政务服务网互联互通,实现信用档案管理常态化、制度化。主动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市“信用杭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制定了《杭州市信用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了数据管理部门、公共信用机构等单位的具体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档案部门及时印发了《疫情防控档案工作指南和归档范围》,重点督查指导与疫情防控相关行政处罚事项、突出贡献事迹、企业复工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的信用信息收集情况,完成社会管控、城市运营、企业复工、健康码等7类共计1.76GB的信用信息收集工作。针对在健康码、“亲清在线”平台信息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及时作出处罚并汇集相关数据,为疫情期间城市信用监测提供信息保障,有效服务“战疫情、促发展”目标。

    为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服务事项电子化归档工作,市档案部门积极引入信用管理价值理念,充分运用覆盖全市的29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记录和186万余份法人信用记录,建立起“现场领证,事后检查”的档案工作机制,缩减了办事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将信用核查等功能模块内置于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审批等业务平台,形成面向政务领域的大数据信用监管体系,服务杭州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市档案部门不断提升信用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力规范市场监管部门业务档案建设,逐步完善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建立起以信用为核心的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将全市3770家规模主体纳入主体信息库进行管理,并利用二维码实现了对全市1301家规模主体的农资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全面提升了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此外,市档案部门还坚持依法将与信用主体信用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类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数据,包括信用主体遵守法定义务、履行约定义务情况的判决书、裁定书、行政处罚书等生效法律文书和其他信用信息依据性材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并归档。目前,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共收集了338类2947项3.66亿条有效信用信息。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市推出了城市个人信用分——钱江分。在获得用户授权后,“钱江分”通过采集与个人有关的政务、经济、司法、生活、公益等领域城市信用变量特征,并综合模型计算赋分,形成用户个人信用画像,真实反映了市民在城市生活中全方位的信用情况,为下一步提供精准有效的便民惠民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12日 总第358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