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推进“五型档案馆”建设 着力打造档案工作发展新格局

作者: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副馆长 陶维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6-17 星期四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十堰市档案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十堰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大力推进“五型档案馆”(“五型”即法治型、服务型、质量型、智慧型、人文型)建设,探索具有十堰特色的档案工作路径,推动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市档案馆成功创建数字档案馆。2012年至2016年,市档案馆连续5年被省档案局评为绩效考核先进单位。2019年,被省人社厅、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在全省综合档案馆业务测评中荣获优秀等次。2016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2011年至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19年,被省司法厅、省普法办评为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2015年至2018年,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紧贴中心,在服务大局中主动作为

    围绕党的十九大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市档案馆深度挖掘馆藏档案资源,通过举办展览、撰写资政文章、编辑出版档案史料、集中开放相关档案等方式,积极提供各类档案服务。5年来,共举办展览21次,参观人数达5万多人次,市档案馆相继被授予“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最美档案馆”“十堰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湖北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等称号。2016年,举办了“回望十堰——特色档案文化进校园”大型巡回展。2017年,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十堰’档案史料展”。2018年,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十堰改革开放40周年40件大事推荐评选活动。围绕“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主题,举办了“回望激情岁月 见证车城崛起”专题展览。2019年,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与北京市档案馆联合承办了“以水为媒协作共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北京—十堰对口协作成果展”。撰写《百年“郧绣”曾两次问鼎国际赛事》《竹山绿松石的“皇帝”情结——兼议绿松石产业的开发和利用》等6篇资政报告,得到时任市委书记张维国的充分肯定。

    夯实基础,在规范化建设中提升层次

    2016年以来,市档案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配置了库房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库房空气自动消毒系统、库房门禁管理系统、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计算机内外网络系统、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档案对外查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发了十堰市智能档案馆定位管理系统,大力开展档案保护和抢救工作,仿真复制档案5000多张,更换卷盒1.8万卷,仿真修裱档案3259份。完成市直30个涉改单位7.1万卷档案进馆任务。编制馆藏档案检索目录1500余册,其中专题目录231册。完成1990年以前档案到期开放鉴定工作,向社会公布开放了48万件档案。组织实施《武当山特色文化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完成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碑刻档案资源整合及服务利用》《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疾控档案资源整合及服务利用》研究工作。

    多措并举,在资源建设中拓展优化

    为进一步加大特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力度,市档案馆与市文物部门合作,联合开展了“建碑刻档案、树文化自信”武当碑刻档案保护利用研学活动;与东风公司合作建立汽车文化档案数据目录3.1万条;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接收移民档案目录81万条;先后向第一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及湖北红安县、河南新县等地征集各种珍贵档案史料471件,为研究十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有力支撑。与襄阳市档案馆和陕西汉中、安康、渭南等地档案馆签订共享档案资源战略合作协议,接收相关档案数字化副本进馆,为研究汉江流域档案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围绕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魅力中国城”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征集郧阳籍哲学家杨献珍、作家梅洁、外交官罗开富等名人、家谱档案3000余件。接收全市著名书画家捐赠书画230件。目前,馆藏公证、审计等专业档案数量达30种18.7万卷,占馆藏总量的55.6%。

    搭建平台,在档案宣传中再添新彩

    近年来,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宣传工作,在《新华每日电讯》上积极发表文章,与《十堰晚报》《十堰日报》联合开办“档案”“图说十堰改革开放40年变化”“十堰辉煌50年”等专栏,刊发文章60多期。在十堰秦楚网开设“档案”“档案工作成果聚焦”专栏,与“云上十堰”“武当云”等新媒体客户端联合开展国际档案日活动专题报道。与十堰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堰荣耀》等栏目合作,持续播放历史印记、口述历史、档案事业发展等专题内容。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开展武当山碑刻研究,出版《武当山金石碑刻选录》,编撰《中国共产党十堰历史(第三卷)》。与市委统战部合作出版《黄埔军校在十堰》,与湖北大学、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档案课题项目研究,与市电视台合作开展口述史料征集活动。

    挖掘资源,在打造档案品牌中扩大影响

    5年来,市档案馆共编研出版《回望十堰》《乡音方言话十堰》等档案史料23种、460多万字。拍摄制作《转型跨越进行时》《让档案唤醒自信》等7部电视专题片,拍摄《历史新生》等2部微电影。对十堰档案信息网站进行了改版,每年更新信息400条以上,被省档案局授予全省“网站建设特别奖”。时任市委书记张维国对全市档案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专门为《武当山档案背后的故事》《阅读梅洁》两本书作序。

    创新驱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市档案馆以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据存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快捷智能化为目标,积极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堰市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市电子政务办等部门建立档案信息化联席工作机制,确保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序开展。大力开展照片、录像档案数字化工作,接收电子文件目录138万条。2019年,接收市电视台2010年至2019年新闻视频进馆,时长达4.8万分钟。建立档案智能自助查询、开放档案网上利用、跨馆异地查询、手机微信查档服务、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等查档体系,进一步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物理隔离,全部档案数据均实现异质多重备份。不断加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监控,确保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档案信息安全。

    转变作风,在干事创业中锤炼队伍

    多年来,市档案馆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姓党”政治属性,围绕“三比一争”(即比学习、比作风、比奉献、争先进)总要求,积极开展党员轮训和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大力开展市级“百名”优秀档案人才工程建设工作,授予40名工作人员首批“百名”优秀档案人才称号。积极召开档案学术研讨会和重点工作现场观摩会,开展档案学术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全市档案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全市档案工作呈现出许多特色亮点,成绩喜人,但还存在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档案管理智能化、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较为滞后,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接下来,市档案馆将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档案法,坚持依法治档基本原则,不断丰富优化档案资源,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拓展发挥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6月14日 总第369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