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桥梁联世界 天堑变通途

——访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档案工作负责人

作者:王红敏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7-19 星期一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专栏将通过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档案工作人员的访谈,挖掘建设项目档案背后的感人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天,让我们走进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大桥局”),邀请中铁大桥局档案工作负责人、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袁飞绪,讲讲中铁大桥人的故事。

    问:据了解,中铁大桥局前身为1953年4月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批准成立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毛泽东同志为此写就著名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请您讲讲诗词背后的故事。

    答:没有哪一座桥像武汉长江大桥这样引起过毛主席如此多的关注。公司档案馆保存着一些珍贵的照片档案,毛主席分别在1953年2月18日、1955年10月、1956年5月31日、1957年9月6日4次到过工地,视察现场,看望职工,听取大桥建设情况汇报。1956年5月31日,毛主席视察建设工地后,详细地询问了工程进展、建设困难、人才培养、施工管理等情况,还询问了一些桥梁科技的专业知识,如什么叫气压沉箱法、沉箱病是什么病、潜水工怎么才能沉下去等。在了解管柱钻孔法后,他高兴地说:“管柱钻孔法是苏联人西林发明的,他们还不敢用,我们用了,证明是成功的。”当即向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提出了任务:“要在建设中培养出上百个建桥工程师。”他还对时任大桥工程局局长说:“将来要在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修上几十个,到处能走。”在听取工作汇报并畅游长江后,毛主席欣然写就《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传世佳句。

    问: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广受关注,《人民日报》因此两次发表社论,请您讲讲背后的故事。

    答: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也是新中国桥梁建设事业的第一座里程碑。自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伊始,《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阐述了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重要意义,并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建设。当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因为一项工程建设先后在头版刊发两篇社论,这是很难得的。在党中央的统一协调组织下,全国最优秀的桥梁专家和技术工人汇集于武汉。1955年2月,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主任是茅以升,委员共27人,几乎涵盖桥梁、铁道、公路、建筑、水利、工程等国内各领域顶尖人才。那时候在大桥边合影一度成为“国人的时尚”,如雷锋同志在1958年从湖南前往鞍钢参加工业建设的途中,专门来到大桥边照相。贺敬之、田汉、郭沫若、徐迟等一大批诗人、作家,也都以大桥建设为主题留下了精彩诗篇。

    问: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国家又作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的决定。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开创了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南京长江大桥也有了“争气桥”之称。请您介绍一下“争气桥”的来由。

    答:南京长江大桥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建设的,当时美国有种用于桥梁建设的特种钢,号称“万能用件”,大桥工程局专门向毛主席请示能否进口一些这种钢材。毛主席回复:“什么‘万能’?世界上哪有‘万能’,只不过用途多点罢了。”“这没什么神秘,我们自己也能够生产。”毛主席这种“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的豪迈无畏气概给了大桥工程局巨大鼓舞。1960年,苏联对原答应提供的钢材提出苛刻条件并大打折扣,不同意按需要的尺寸交货。如果南京长江大桥采用这种钢材,在建成后将会打满“补丁”。彼时,国务院指示要不惜代价生产出南京长江大桥所需的钢材。大桥工程局工作人员憋足一股气,与鞍钢等单位协作攻关,生产出符合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要求的16锰钢(又被称为“争气钢”),因而南京长江大桥也被称为“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水平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被载入了党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问:中铁大桥局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陆续参与国内外很多重大桥梁的建设,有没有统计过参与设计建设的桥梁数量?目前桥梁建设形成的档案有多少?

    答:中铁大桥局成立于1953年4月,经过60余年的风雨历程,成长为中国唯一一家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设备研发“四位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3000余座大桥,总里程达3600余公里。公司档案馆专门设立了一个档案专题展览,从新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5个历史阶段出发,用真实的档案史料,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工艺工法、设备材料等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档案管理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如今,公司档案馆馆藏档案达36万多卷,是公司的宝贵财富。

    问: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经历过几次大的维修,在维修过程中,档案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以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为例,目前通过大数据系统可即时查阅南京长江大桥建设中形成的相关资料,为各阶段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九江长江大桥更换大托架时,工作人员通过查阅桥梁设计点档案,创新研究出了公铁两用钢桁梁桥在铁路运营状态下公路桥与主桁共栓的大托架整体更换施工工法,为后续建设施工节约了工期。

    桥梁档案不仅在桥梁维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桥梁全寿命服务周期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以来,公司组织收集整理早期承建桥梁的纸质技术文件材料,实现了526座桥梁档案的数字化扫描、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基于这些数字化桥梁档案,构建了桥梁智能化综合管养云端体系,筛选管理养护所需关键结构信息,实现了桥梁管理养护的数字化、云端化和智能化。目前,该系统已经服务百余座桥梁的运营监控,实现了“智慧化”管养。

    问: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桥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等创造多项世界第一,中国桥梁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从建设水平来说,中国桥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桥?

    答:无论数量规模还是科技含量,中国桥梁基本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桥梁建造水平和能力。“十三五”期间,公司建成12座跨长江大桥、2座跨黄河特大桥、3座跨海大桥以及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新取得授权专利699项、国际专利2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桥梁科技奖12项、詹天佑奖7项,75项技术成果经评审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中铁大桥局积极参与到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大桥人,我们十分自豪,能够创造、见证和分享中国桥梁产业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无穷的活力,稳健而自信地走在世界桥梁产业舞台的中央,成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问:请问你们如何利用档案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答:中铁大桥局成立68年来,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桥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来源于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创新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桥梁产业实践,是中铁大桥局发展史的高度凝聚。2019年,公司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打造了桥梁博物馆,接待了大量的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业内同行、外国友人和中小学生、社会人士等,充分展示了中国现代化桥梁的建设成就和科技成果,为打响“中国桥梁”国家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在延续,传奇必将续写。大桥档案人将始终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深挖馆藏桥梁档案资源,从桥梁档案中汲取丰厚滋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为我国桥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档案支撑,为更加辉煌的奋斗征程做好历史见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7月15日 总第370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