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发挥综合档案馆文化属性 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作者:徐艺菁 刘 浩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09-10 星期五

    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高潮。馆内2600余幅照片档案、3500多件套实物档案,全方位展现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离不开档案的支撑和保障。综合档案馆作为档案的集中保管地,是党和国家重要的红色基因库。2018年档案部门机构改革后,综合档案馆从原有的“局馆合一”体制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立,实现政事分开,为其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属性提供了广阔平台。以重庆为例,仅2020年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就出版各类档案编研成果409种3481.2万字,举办档案展览98个,展览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特别是在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更是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不具备专门党史展览馆建设条件的情况下,如果有更多综合档案馆能充分利用现有档案资源切实发挥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文化属性,非常有助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综合档案馆在文化属性发挥上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文化职能缺位,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定位不清晰

    一是公益属性不明显。受“局馆合一”体制影响,机构改革后,综合档案馆仍困于传统工作思路,专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展现,难以有效发挥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二是开放意识较薄弱。综合档案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保密要求较高,档案利用审核程序复杂,导致“重藏轻用”“无过即是功”的保守思想普遍存在,往往重视档案查考凭证的工具作用,对档案资源价值的挖掘开发不够深入。三是社会认知有偏差。由于宣传推广不到位,大多数群众将综合档案馆理解成机要单位,区别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群众对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属性的认知偏差,必然会影响综合档案馆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宣传效果。

    (二)文化意识偏弱,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缺乏主动性

    一是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多数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其主体依旧是反映本地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体现历史发展脉络的档案资料较少,面向人民群众开发的党史类文创产品更是稀少,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二是新兴技术运用不足。部分综合档案馆服务理念仍偏保守,数字档案馆整体建设进度滞后,对利用新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的思考不足。三是公共服务延展不足。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相比,多数综合档案馆在建筑设计、服务理念等方面缺乏人性化思考。如,地理位置较偏僻、节假日开放不充分、基础设施陈旧、人文关怀不细致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其公共服务的接受度和体验感,也制约了其文化服务属性的发挥。

    (三)保障机制欠缺,难以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档案的资源优势

    一是督导机制不完善。档案部门机构改革后,许多地区已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地党政机关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有力推动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的提升。但是,各级综合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如何促进其发挥公共文化属性,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文化职能的削弱。二是经费投入不充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出离不开经费投入,有关部门档案工作意识淡薄导致经费投入不够。三是档案专业人才匮乏。档案工作岗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整体结构不合理,缺乏历史编研、文创产品开发、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人才。

    二、关于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资源供给,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一是优化馆藏结构。有广度、多层次地扩大档案收集范围,重点接收和征集反映党带领全国人民搞建设、抓改革、谋发展等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档案资料。二是打造党史文化品牌。根据本地特色深挖党史资源、宣讲红色故事,努力将区县综合档案馆打造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三是培育档案文创产业。鼓励支持各类互联网企业投入档案资源开发,并将重点放在发挥红色档案独有的文化属性上,深度挖掘馆藏党史资源,通过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头雁效应的平台企业,努力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中充分发挥档案的独特价值。

    (二)加强阵地建设,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发挥党管档案体制优势。主动与文化主管部门、党史研究部门等加强沟通协作,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文旅事业发展规划、党史专题研究课题中,争取将综合档案馆当作重要的科学文化设施和党史教育基地列入当地旅游指南之中,力争发挥综合档案馆在助推地方文旅发展和展示党史成就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延伸档案服务空间。推动各级综合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型,实现档案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打造党史云上展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将综合档案馆举办的党史展陈全部虚拟化上云,开展虚拟讲解、党史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彻底解决实体展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开展历史文化体验馆示范工程,智能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档案馆打造成为能够实现视听阅读、感触一体化、全面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示范平台,也为今后常态化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三是优化档案服务理念。科学规划建筑设计,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综合档案馆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功能布局,增设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珍品档案展示厅、文化体验智慧场景厅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休息厅、咖啡厅等公共休闲空间,不断提升综合档案馆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合理优化服务时间,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当地群众查询利用时间规律科学调整开放时间,确保人民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获得优质体验。

    (三)强化基础保障,为党史学习教育贡献档案力量

    一是健全督导机制。制定《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测评标准》,将档案文化开发利用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特别是要重点体现党史知识普及内容,定期开展测评,合理运用通报等手段,倒逼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开发创作有影响力的档案文化产品的个人或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在合理范围内,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将综合档案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列入专项经费,保证其在场地建设、设备升级、文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探索建立档案发展专项基金,广泛吸纳来自财政、文化产业经营收益和各种社会力量捐赠的资金,用于档案馆藏的收集、发掘、保护、抢救等工作。支持鼓励与文创企业、新媒体平台等共同投资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将档案职称评价结果与技术岗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切实增强档案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与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平台,广泛开展业务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文化编研、文化宣传、互联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打破传统用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事业编制、合同制、聘任制、劳务派遣等相结合的用人新机制,打造一支专业的档案文化人才队伍。善于借智借力,与高校、党史研究部门、文创企业积极合作,围绕重要时间节点,动员相关专业力量开展基于档案与中国精神、“四史”学习教育等紧密结合的资政、科研和学术活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9月9日 总第372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