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数字档案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四五”规划实施背景下基层档案馆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陈 慧 南梦洁 肖 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14 星期五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后,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与全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和党的建设六大体系,涵盖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多元化与协调化等特征,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单位,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联动集成、协调统一,以实现深化改革与系统发展相关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摆脱单一的政府一元管理模式,向政府、市场、社会和民众多元交互共治转变,以政治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共治为路径、以善治为目标,实现“五治”的整体联动与长效发展。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市域”范围内的强化落实,主要以区划城市为对象,以城区空间为重点,强调“市”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及主导地位。

    2019年12月3日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由此指明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推动基层治理建设,以及推进共建共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档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科技等方面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有助于推动党政决策、强化经济建设、助力文化繁荣,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本文以市域范围内的区级档案馆为研究对象,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在推动市域建设方面的重要要求,探究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基层档案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十四五”时期基层档案馆建设提供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方法。

    一、强化政治引领,实现主体多元化、系统化

    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政府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起的一套衔接协调、系统完整的体制机制与制度规范。

    立足于《规划》推进基层档案馆治理,一要积极响应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与“十四五”规划建设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要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立场,建设好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推进基层档案馆建设更加利民、便民、惠民、安民。三要明确责任主体。《规划》是档案部门改革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明确基层档案馆的职能与权责范围,强化局馆的协同建设与共建共治,落实《规划》有关要求,加强基层档案馆履职能力建设,认真规划基层档案馆工作重点,落实各部门职权与责任,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交流互动,提升统筹谋划能力,做好顶层设计。四要解决层级矛盾,应注重基层档案馆的意见反馈,加强层级规划与人员配备,有效解决因局馆分设所导致的专业人员不足、档案资源归属不明确、指导者与收集利用人员参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升基层档案馆建设的整体效益。

    二、增强保障支撑,推动制度建设法治化

    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完善法规建设,推动全民守法。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档案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应秉承法治理念,积极贯彻《规划》所提出的依法治档有关要求,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档案治理,进而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基层档案馆应与档案主管部门紧密合作,以新修订的档案法为基准,稳步推进档案法规体系与规章制度建设。

    一是应完善基层档案馆制度。目前我国已针对基层档案工作作出系列规章要求,如新修订的档案法对国家级及基层档案(含市、县、乡)主管部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主体的管理职责进行约束,明确了各自的职权范围。此外,我国已配套实施了自上而下的、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文件等,对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档案部门也应与时俱进,构建“协商制度联建机制”,以档案主管部门为牵头方、基层档案馆为参与方,以新修订的档案法为根本遵循,及时修订完善档案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

    二是应加强档案普法宣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即是营造全民守法的社会环境。基层档案馆应充分发挥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积极健全法律法规实施有效机制,一方面在党委领导下成立“档案主管部门+档案馆”联合协调小组,将档案馆工作人员纳入其中,开展相关执法监督工作,加大对馆内各级干部的法治教育与责任落实,设置责任清单,推进管理建设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应加强档案普法建设,应结合国际档案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开展互动课程和座谈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档案法治宣传,强化全社会的档案法治意识。

    三是应加强档案工作监管。新修订的档案法及《规划》均提出应加强工作监督,创新协同监管。因此,基层档案馆应积极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借助“互联网+监管”等手段,推进档案业务的在线反馈与实时监督,推进基层档案馆绩效评估发展,提升档案工作评价体系建设,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改,从而实现工作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三、加大技术创新,助力事业发展智能化

    利用数字档案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积极推动档案工作智能化发展,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治理全过程,推进集约高效、精准精细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一是落实文件要求。基层档案馆应充分落实《规划》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要求,积极加大新兴科学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结合,在原有的OA系统及数字化扫描基础上强化电子档案管理要求,加强专用局域网络及信息化建设工程,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单套制改革与创新型发展。二是推进技术应用。应积极借鉴典型基层数字档案馆的有效经验,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设置长期保存技术和验证体系,推动档案管理创新发展。此外,应加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进档案资源与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的共享利用。三是促进创新发展。基层档案馆应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技术,积极解决当前基层档案馆在技术应用、科研系统及优化升级等方面存在的难题与困境,探索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机制、新技术与新方法。四是加大风险管控。档案馆作为档案资源的保管者与守护者,应积极落实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安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新兴技术在库房环境监测、内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配备完善的档案安全设施设备;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基础设施的信息风险问题,强化数字档案安全保密,打造绿色、良性、安全的基层档案馆生态体系。

    四、推动人才强档,推进岗位分配精细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应加强职能岗位建设,打造社会治理专业人才发展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人才队伍。档案工作者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及能动主体,对于创新档案改革发展、实施人才强档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一是应着力加强职称配套制度建设,为各区县档案馆配备相应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二是应加强人才考核管理。基层档案馆应加大人才选拔力度,切实推选出政治过硬、专业本领扎实的档案干部。此外,应推进实时考核,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杜绝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应加强对档案人才的学科建设与继续教育,鼓励档案部门与当地开设档案学科的高校合作,一方面为档案教学提供充足的教育素材,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馆藏资源的利用,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新思维与新技术。针对新入职人员,应开展专职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办数字档案课程等,破除档案工作者思维定式,激发档案干部队伍创新活力,助力数字档案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五、促进政民互动,推进资源建设社会化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应将治理建设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治管理作用,激发社会公众在建言献策、文化开发与智慧服务中的参与度及积极性。档案资源关乎国计民生与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应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加强档案资源质量管控,树立为民导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参与感。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指导与《规划》的相关要求,基层档案馆应加大在资源服务与智慧便民等方面的创新建设,实现“自治、德治、智治”三结合的多维互动治理模式。一是强化公众参与。新修订的档案法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并强调“对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近年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开展了公民档案保管员项目,以档案资源为素材,以项目制为活动方式,鼓励具有浓厚兴趣且可以身体力行开展档案服务的公民参与进来。因此,基层档案馆可借鉴相关经验,使大学生及相关社会公众参与到档案事业发展中,并积极面向所辖区域开展民生档案征集工作,重点收集涉及国家建设与民族文化等主题的档案资源,号召公众争做社会记忆的守护者,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影响力,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二是应发挥智治支撑作用。自我国开展电子政务实践以来,浙江、上海等地档案部门纷纷创新工作机制,加大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档案馆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智能手段在民生服务、查档用档等方面的便利性作用,简化查档手续,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基层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了政治、行政、市场与社会多种资源,强调协同建设与合力发展。基层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要以党建为抓手,坚定政治方向;以法律为保障,推进依法治档;以技术为手段,促进智治变革;以人才为动力,注入新鲜活力;以公众为力量,推动自治发展,由此不断推进基层档案工作创新发展、高效发展、优质发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13日 总第3780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